逐一拆解港青顧慮 提升大灣區吸引力
- 更新時間:2018-12-06 17:08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9842204
圖:分析認為,香港青年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內地的了解並不如部分人誤會般如一張白紙,他們對內地娛樂和消費文化的熱切可能是融入大灣區的拐點\路透社
近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發表網誌,表示香港經濟面對下行風險,應該抓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應對環球政經局勢的不穩定。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發展機會的官方宣傳,可謂鋪天蓋地。可是民間的回響並不熱烈,特別是青年人作為社會的未來,部分更是反應相對冷淡。他們背後的顧慮是什麼?\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 林至穎
按照發展需要來看,香港年輕人約可以分為三類:尚在上學的大專生、力求事業發展的青年、談婚論嫁的青年。尚在就學的青年由於事業方向未定,正需生涯規劃,應是最容易被引導的一群;力求事業發展的青年,最關心的是事業發展前景,正需要更多具體落實的相關資訊;談婚論嫁的青年最關心的是置業,也需要更多相關資訊。怎樣落實大灣區提供的機會、規避風險、跨越複雜性,才是動員起香港年輕人的關鍵所在。
就學港青關注職業前景
生涯規劃方面,尚在上學的青年需要的是所學出路如何,前途如何。香港產業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地產、金融、專業服務等,不同專業的學子畢業後難以學以致用,是香港教育目前的困境之一,於是很多學子不得不調節自己的工作方向,來適應環境。近日香港城市大學發表的《2018年大灣區科研創新綜合分析及展望報告》,就充分展現了這一點。雖然香港在科研領域的學術水準在大灣區裏是最高,但是論及科技人才數目、投入的資金、專利數目,香港都處於下風,反映了香港本地業界能提供給科研人才的機會有限。
上述情況與香港製造業大幅轉移到珠江流域不無關係,故此香港要讓學子對大灣區感興趣,應該提供有效的資訊平台,展示大灣區的產業多元出路,出校門之前已掌握到更多大灣區產業分布狀況、職業生涯的可能性、職場文化、進入途徑等發展資訊,從而在進修知識與技能上有的放矢,為入職和把握機會做好準備。
返工港青重視生活便利
事業發展方面,涉足社會的青年比起學子考慮得更為實際。港青或創業、或投身內地企業、或跟隨港企進入內地市場,除了事業發展本身的機會外,他們對過程中的配套如居住、醫療、保險、稅務、日常開支等看得更重。以創業為例,前往大灣區創業方面,成立公司、開設銀行戶口、稅項繳交、招聘人手、獲悉市場資訊、開展宣傳管道等,不少香港青年在出發之前,都不知找何方諮詢,從何處獲悉資訊。
對於這些問題,香港政府應該加以協調,促成前往大灣區創業指南和資訊平台,列出可在當地求助的港人商會、社團或者政府部門。香港政府駐各地辦事處、貿發局等就十分適合擔任這樣的角色。如今的宣傳焦點多數集中在「大灣區機會很多」,但是在具體怎麼落實為行動上有可以改進的空間。此外,香港青年靠自己雙手在大灣區發展的成功故事,也實在應該作為宣傳重點,讓如今還心存顧慮的香港青年看到成功範式和榜樣,找到有參考價值的經驗。
談婚論嫁方面,移除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置業上的障礙其實最為關鍵。如今香港的婚戀文化上,普遍都會強調在成家前先立室,廣東一帶的物業價格比起香港相宜是吸引港青的地方。雖然香港樓價近日開始回調,按照目前的銀行按揭比率計,至少也要有百萬儲蓄才有機會買到。即使香港青年以全港入息中位數計,省吃儉用也要至少十年才有置業資格,後續還款更是漫長。顯然,這對香港青年依然是難以負擔。目前公營房屋短缺、私人樓宇多數業主未供完樓的格局未改,雖有銀行加息和經濟下行的風險,但樓市下調的力度依然是霧裏看花。對比之下,環顧大灣區城市的物業價格,肯定會有可以購置的目標。
適婚港青尚有置業擔憂
然而,大灣區各市對於置業往往設有長期就學或者就業的證明,才能在當地擁有置業資格,而且按揭上比率和利息條件都有所限制,構成了障礙。此外,香港與各地的交通快捷便利狀況和交通費用也是重要的考量。故此,香港政府與大灣區內的各個城市有需要協調房地產政策,包括行政資格、銀行的金融互通、房地產資訊披露等。克服了這一點,香港青年談婚論嫁時,感受到大灣區對於化解置業壓力上可謂立竿見影,無後顧之憂,焉有不動心之理?
內地文娛生活吸引港青
其實香港青年對於大灣區以至內地的了解並不如部分人誤會如一張白紙,他們對內地娛樂和消費文化的熱切可能是融入大灣區的拐點。內地近年由於財富增長,消費升級的浪潮也開始湧現,這也帶動了香港年輕人對於其娛樂文化的興趣。近年喜茶、海底撈、淘寶、跑男、延禧攻略、抖音等不斷湧現在香港年輕人的口耳之間,正是一個體現。歸根到底,較高的性價比令到他們對於去廣東娛樂消費都相當感興趣。
總括而言,香港青年在消費和生活上已經有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只要能讓香港青年在事業、置業、教育這些發展需要上,發現足夠多可以實質觸及的機會和資源,香港青年自然是絕不會坐失良機的。
【華發網根據路透社採編】
上一篇:發揮大灣區優勢 優化港營商環境
下一篇:大灣區巡演兩地藝人獻藝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穗文旅城下月迎客 港人灣區滑雪玩水
粵港澳大灣區將增添「遊樂新地標」。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從廣州融創樂園「移動歡樂屋」大篷車珠海巡演獲悉,總投資500億元人民幣的廣州融創文旅城將於6月15日開門迎客,屆時旗下的融創樂園、雪世界、水世界將同時開業,預計年接待賓客2,000萬人次。其中,作為華[詳細]
- 2灣區創新學院首啟雙創訓練營
■包括20位港青在內的大學生,將參訪騰訊、中興等名企並體驗模擬創業。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由深圳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聯合成立的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宣佈啟動首屆雙創領航精英訓練營。32名來自深圳大學的內地學生和[詳細]
- 3香港旅發局副總幹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旅遊帶來新機遇
香港旅遊發展局副總幹事葉貞德近日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即將開通,將給香港旅遊業帶來積極的影響,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更多的內地遊客更方便來到香港旅遊。 [詳細]
- 4社科院:香港應主動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爭取成為大灣區龍頭
社科院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顯示,香港在「宜居競爭力指數」及「可持續競爭力指數」位居內地各大城市之首,但「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則落後深圳,位居第二。 [詳細]
- 5婚介:定居大灣區成新趨勢
有研究指,過去20年兩地跨境婚姻人口已接近100萬人,但隨著香港近年樓價高企,也同時影響了兩地跨境夫婦來港定居的選擇,有研究甚至顯示,有55%的受訪者表示,樂意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長遠定居。 [詳細]
- 6港企部署大灣區優惠搶市佔
■工銀亞洲推出粵港澳灣區信用卡,為經常往返大灣區的消費者提供便利。 資料圖片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台,以及各種交通網絡陸續開通,勢必為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貫通任督二脈,屆時港人北上無論衣、[詳細]
- 7香港立法會通過共建大灣區議案
香港立法會通過共建大灣區議案(文匯報資料圖)【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立法會今日(31日)上午討論「加強區域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無約束力議案,由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提出動議。林健鋒稱大[詳細]
- 8【共建大灣區】韓正:灣區建設重惠民
■ 韓正昨日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 中通社提升協調性 穗深港澳建科技走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昨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首次以領導小組[詳細]
- 9逐一拆解港青顧慮 提升大灣區吸引力
近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發表網誌,表示香港經濟面對下行風險,應該抓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應對環球政經局勢的不穩定。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發展機會的官方宣傳,可謂鋪天蓋地。可是民間的回響並不熱烈,特別是青年人作為社會的未來,部分更是反應相對冷淡[詳細]
- 10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機遇
廣東正加速整合港口資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水上經濟走廊」,記者13日從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官網獲悉,廣東省港口布局規劃項目近日正式委託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進行研究,成果預計一年後公布。按照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今[詳細]
- 11穿梭大灣區 擁抱新機遇
近年來,香港和內地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緊密,兩地青年的來往也更加頻繁。北上讀書、工作,抑或周末去深圳、廣州覓食休閒,成為不少港青的「新常態」,而來香港讀書、就業也是內地年輕人的熱門選擇。特別是在大灣區範圍內,這種雙向流動,更為明顯。[詳細]
- 12林鄭:港展金融優勢 服務大灣區
由全球廈門大學金融校友聯合會主辦的「南強全球金融論壇」昨在港開幕,彙集超過350名金融界、政界、學界人士,共同探討當前全球經濟新形勢。論壇以「開放、全球、創新、發展」為主題,共舉辦三場主題演講和三場圓桌論壇,以發掘商界合作及投資機遇。昨日舉行的[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