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大灣區 > 灣區資訊 >

粵港澳大灣區強化創新驅動

更新時間:2017-10-31 16:11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500387

粵港澳大灣區強化創新驅動

近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港澳在大灣區中的發展非常重要,也將從中獲得廣闊市場腹地、經濟結構改善等益處。

郭萬達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一國兩制”,這是世界上其他灣區所不具備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與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支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關,因此港澳在其中有著不可缺少的地位和作用。”

郭萬達指出,從概念上講,“大灣區”面向海洋,意味著開放,這與中國如何在新形勢下參與全球治理、如何使“一帶一路”倡議吸引更多國家響應、增加與世界的互聯互通,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共同分享中國高速發展的成果亦息息相關。港澳作為獨立的關稅區,在國家的開放型新經濟和新格局中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題中之義。

他還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工業4.0、全球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毫無疑問將擔當“創新驅動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該區域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創新科技產業、高端的制造業等,如果能夠協調、高效發展,將產生不亞於美國矽穀的效應。

同時,郭萬達認為,從智庫的角度看,首先,粵港澳大灣區解決了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受到“跨境”阻隔的問題,其本質是建立一個通勤、高效的都市圈,建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其次,對於香港、澳門這種城市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為它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腹地,使其得到更大的空間和市場;第三,結合珠三角制造業帶來的創新科技,港澳可以獲得新的產業增長點,有利於改善其經濟結構;另外,港澳居民也將更方便地在內地上學、就業、購房、養老等,獲得生活上的便利。

從整體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郭萬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很好地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都市圈的競爭,它擁有生產要素流通便捷的市場、創新發達的科技產業、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它還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但是,優勢若不能很好地運用,也會帶來發展上的障礙。

郭萬達指出,關於“一國兩制”,如果過於強調“兩制”差異而非“一國”便利,三個地區都會產生相對不太融入、抵觸的心態;生產要素、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對接,仍要繼續協調並形成共識;粵港澳大灣區應定位為多中心、多樞紐、有分工、有合作的城市群格局,粵、港、澳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要基於市場去分工和配置資源,所謂的“龍頭之爭”並沒有太大意義。

他還表示,“除了‘多中心’外,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政府也要有所作為,帶動城市功能的一些分工,基於各地區的區位、資源優勢等,進行合理的分工。”

郭萬達還就如何有效調動港澳各界更好地參與大灣區建設指出,中央各部門已在采取措施,解決港澳居民在內地面臨的實際問題,讓港澳居民在內地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包括港澳地區的一些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等也能在大灣區中獲得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粵港澳大灣區由“9+2”組成,即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合計約5.6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0.6%;2016年經濟總量9.2萬億元,占全國的12.4%;常住人口6800萬,占全國的4.9%。

粵港澳大灣區南接東南亞、南亞,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台灣,北接長江經濟帶,西接北部灣經濟區,區位優勢突出。粵港澳大灣區為“灣區群”+“港口群”+

“產業群”+“城市群”等疊加。在灣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是以環珠江口灣區為核心,還包括環大亞灣灣區、大廣海灣區,與大汕頭灣區、大紅海灣區、大海陵灣區毗鄰。在港口方面,有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東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江門港等多個港口,

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合計超過6500萬標箱;其中2016年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分別排序為第三、第五、第七。在產業方面,既有通訊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端產業集群,同時也有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飲料等中低端產業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醞釀已逾10餘年,2015年該概念被正式提出,2016年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3月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7月1日,將迎來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預計將發放系列政策紅包,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9月,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將上報中央。

早在2005年,廣東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明確劃分“粵港澳跨界合作發展地區”,並要求把發展“灣區”列入重大行動計劃。之後,灣區發展陸續寫入2008年國家發改委《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2009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參與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2010年《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文件。

2015年3月,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概念首次被明確提出。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國家“十三五”規劃等,要求建設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3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粵港澳大灣區”,要求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7月1日,將迎來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國家領導人慶典,預計將發放系列政策紅包,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

以深化港澳與內地融合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基本國策。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粵港澳大灣區”之前,談及“繼續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實踐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港獨”是沒有出路的。”在改革開發初期,香港、澳門憑借其產業、技術、資金等優勢,引領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發展。但隨著內地改革開發深入推進、經濟快速發展,香港、澳門地位相對下降,特別是近幾年經濟持續低迷,亟需內地帶動。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形成北中南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和國家“十三五”規劃都明確要求上述三個區域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為引領,京津冀規劃建設雄安新區,長三角城市群為長江經濟帶龍頭,珠三角政策有所缺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則可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戰略地位,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形成北中南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2016年3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五省既屬於長江經濟帶,也屬於泛珠三角區域。)

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台,探索建立高標准貿易規則,引領對外開放。粵港澳大灣區是曆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港口等區位優勢突出,具有僑鄉、英語和葡語三大文化紐帶,是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橋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整合發揮其港口、金融、貿易、制造業等優勢推進“一帶一路”對外開放戰略實施。並且,粵港澳大灣區將憑借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尋求制度創新,制定一些新規則,率先在大灣區內部試用,再推廣到全球,影響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從“大珠三角”到“粵港澳大灣區”,盡管仍是廣東9市加港澳2個特別行政區,但並非“新瓶裝舊酒”。傳統的大珠三角概念是以珠江下遊的三角洲為基礎形成的城市群,而對“灣區”的強調,意味著更強調外向型特征,旨在全球經濟中發揮引領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主要思路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未來可能從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共建金融核心圈、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等六個方面重點謀劃。

2017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建議,從如下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其中,“一中心”是指世界級國際航運物流中心,“三網”是指多向通道網、海空航線網、快速公交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二是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平台,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是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經貿合作,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級版。四是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先導區。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五是共建金融核心圈,推動粵港澳金融競合有序、協同發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台,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打造引領泛珠、輻射東南亞、服務於“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六是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以改善社會民生為重點,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共建健康灣區,推進社會協同治理,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綠色、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前景可期

全球工業革命策源地。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制造業門類最全、產業鏈最豐富、市場化最活躍的城市群,具備擔當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彎道超車”的轉型力量主體,應該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多元化城市集群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創造了條件,為引領和推動全球科技革命和創新變革提供了豐富的產業資源、科技資源、市場空間及企業主體。

粵港澳大灣區應著力構建科技原發、源頭創新及集成、組合創新的集成平台,打造“中國矽穀”;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尚處於孕育之中的戰略機遇期,推動世界工廠高端制造的躍升;扭轉多產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及關鍵元器件受制於發達國家的局面;緊盯世界科技前沿,融入世界創新網絡;著力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組織中樞。

全球高端科技彙集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快推進,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深入發展,創新要素和跨國資源流動愈發活躍,開放融合創新已是大勢所趨,爭搶國際高端創新資源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能否成為全球高端科技彙集地,決定著粵港澳世界級科技創新灣區的成敗和成色。

粵港澳大灣區應借助創新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主流趨勢,利用世界一流電子信息硬件配套能力,吸引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資源彙聚,成為全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首選地和全球高端科技的彙集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海外創新中心。以集聚海外創新資源為宗旨,以引進海外高科技項目和高端人才為目標,以全球選點建設海外創新中心為手段,彙集全球創新資源。

全球數字經濟生成地。數字經濟是在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基礎上,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活動相融合形成的全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與快速創新緊密相關,核心本質就是創新。數字經濟將拉動新工業革命持續推進,產品制造將全面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粵港澳大灣區應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生成地。

粵港澳大灣區應著力發展“互聯網+”“+互聯網”經濟,加快向全社會深度滲透,提升數字包容性,放寬市場准入,強化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推動數字經濟增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政府數據開放,培育和扶持數字型企業發展,整合工業、產業、城市、政府等大數據等數據資源,將粵港澳大灣區建成高度互聯的數字化世界,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創始者、領跑者和典范。

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地。創新生態系統是指創新要素相互支持、促進、協同以及深度、有機融合。企業是創新生態系統的主體,粵港澳大灣區既有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創新巨頭,也有創新動力十足、能力較強的小微企業。粵港澳創新科技合作更加成熟穩定,區內城市產業園區和制造基地各具特色和競爭力。創新環境良好,創新創業者可一展身手,有望成為全球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地。

粵港澳大灣區應著力創新科技新機制的建設,加強創新科技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扶持,形成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各環節、各部門的強力支撐與高效協同機制,

培育創新主體,發展創新文化,構建創新生態。依托現有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豐富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建設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業和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融入全球創新系統

粵港澳大灣區強化創新驅動的主導路徑

拓展新空間。以香港、深圳、廣州為節點,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和科技產業帶。打造深港科技走廊、廣佛科技走廊和珠澳科技走廊三大科技走廊。構建粵東、粵西沿海科技創新產業、輻射雲貴的西南產業帶及輻射湘贛的中部產業帶,打造層次更立體、覆蓋鏈條更全面的科技灣區形態。加強前海蛇口、南沙、橫琴三個自貿片區的聯系,以此為平台推動珠江口兩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打造中國灣區經濟標杆。

以港澳為科技創新國際商務平台,以深圳和廣州為科技創新、科技產業的研發平台和產業孵化平台,以東莞、佛山、珠海、惠州等為產業轉化平台,推動在河套地區高標准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多維度、寬領域和複合型的科技創新區域合作平台,對接國際,輻射國內,構建輻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網絡的神經中樞和雲平台。

建立粵港澳城市科技創新聯盟,加強粵港澳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服務業的開放合作,建設面向港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青年創業基地,舉辦創新創業活動,打造創新創業合作示范區。

打造新動能。加快規劃建設國際信息網絡核心節點,優先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第5代移動通信(5G)研發和應用。在前海、橫琴、南沙自貿區設立國際網絡專線,提升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能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平台,實現智慧城市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資源互通,提高信息互聯互通功能。

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創造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推動經濟格局和產業形態深刻調整。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重點培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未來產業集群。

發展“互聯網+”,打造全球“數字灣區”典范。打通粵港澳“互聯網+”的產業鏈、支付鏈、數據鏈,發展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網絡教育、遠程醫療、在線娛樂等數字經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植入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發展柔性化、網絡化、個性化生產的制造模式。

加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研究儲備和產業轉化。從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的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清潔能源、新材料與先進制造、量子計算機與量子通信、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納米科技、石墨烯材料等前沿科技發力,形成一批國際前沿技術中心,為下一輪科技產業轉化儲備技術資源。力爭在移動互聯、基因工程、再生醫學、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領域成為領先者。

培育新主體。培育容納高端人才的國家級科研工程中心和高等院校。推動粵港澳高校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整合利用香港高等教育、科研機構、國際科技創新信息等特殊資源,深化粵港澳高校研發合作、粵企港校產研合作。

培育高研發投入的民營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效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對區域創新的服務和輻射功能。

培育機制靈活、創新活躍的社會機構和團體。加強科技創新的社會機構、研發團隊及第三方機構的培育,發展具備國際視野和服務能力的科技中介機構,提升科技創新的專業服務能力。

培育粵港澳青年創新人才。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打造高水平綜合性和理工科大學及重點學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基礎研究人才支持機制。在廣東三個自貿試驗片區及深港、珠澳邊界地區打造國際暨粵港、粵澳創客中心,助力青年創新創業。

構建新機制。探索建立大灣區科創聯席會議協調機制、科技創新戰略框架、科技創業合作框架、標准體系合作機制,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優化科技創新的營商環境,著力建設制度、規則、知識產權保護、創新要素供給和集聚高地。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型科技創新體系。合理部署研發資源的縱深配置,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建立開放透明的市場准入管理模式,按照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要求,營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環境。

探索“粵港+國際”創新科技合作新模式。借助香港體制機制、國際網絡等制度資源優勢,廣東高科技產業優勢,構建“粵港+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吸引國際研發機構進駐香港,進而與深圳等灣區城市開展研發和產業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發揮廣東前海、橫琴和南沙三大自貿片區在粵港澳體制合作、體制創新方面引領帶動作用,推進與港澳商事調解機制的對接。爭取國家授權廣東在與港澳科技合作發展方面先行先試。

根據新華社、中國網、新浪港股、中新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穗文旅城下月迎客 港人灣區滑雪玩水穗文旅城下月迎客 港人灣區滑雪玩水

    粵港澳大灣區將增添「遊樂新地標」。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從廣州融創樂園「移動歡樂屋」大篷車珠海巡演獲悉,總投資500億元人民幣的廣州融創文旅城將於6月15日開門迎客,屆時旗下的融創樂園、雪世界、水世界將同時開業,預計年接待賓客2,000萬人次。其中,作為華[詳細]

  • 2灣區創新學院首啟雙創訓練營灣區創新學院首啟雙創訓練營

    ■包括20位港青在內的大學生,將參訪騰訊、中興等名企並體驗模擬創業。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由深圳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聯合成立的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宣佈啟動首屆雙創領航精英訓練營。32名來自深圳大學的內地學生和[詳細]

  • 3香港旅發局副總幹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旅遊帶來新機遇香港旅發局副總幹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旅遊帶來新機遇

    香港旅遊發展局副總幹事葉貞德近日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即將開通,將給香港旅遊業帶來積極的影響,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更多的內地遊客更方便來到香港旅遊。 [詳細]

  • 4社科院:香港應主動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爭取成為大灣區龍頭社科院:香港應主動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爭取成為大灣區龍頭

    社科院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顯示,香港在「宜居競爭力指數」及「可持續競爭力指數」位居內地各大城市之首,但「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則落後深圳,位居第二。 [詳細]

  • 5婚介:定居大灣區成新趨勢婚介:定居大灣區成新趨勢

    有研究指,過去20年兩地跨境婚姻人口已接近100萬人,但隨著香港近年樓價高企,也同時影響了兩地跨境夫婦來港定居的選擇,有研究甚至顯示,有55%的受訪者表示,樂意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長遠定居。 [詳細]

  • 6港企部署大灣區優惠搶市佔港企部署大灣區優惠搶市佔

    ■工銀亞洲推出粵港澳灣區信用卡,為經常往返大灣區的消費者提供便利。 資料圖片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台,以及各種交通網絡陸續開通,勢必為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貫通任督二脈,屆時港人北上無論衣、[詳細]

  • 7香港立法會通過共建大灣區議案香港立法會通過共建大灣區議案

    香港立法會通過共建大灣區議案(文匯報資料圖)【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立法會今日(31日)上午討論「加強區域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無約束力議案,由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提出動議。林健鋒稱大[詳細]

  • 8【共建大灣區】韓正:灣區建設重惠民【共建大灣區】韓正:灣區建設重惠民

    ■ 韓正昨日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 中通社提升協調性 穗深港澳建科技走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昨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首次以領導小組[詳細]

  • 9逐一拆解港青顧慮 提升大灣區吸引力逐一拆解港青顧慮 提升大灣區吸引力

    近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發表網誌,表示香港經濟面對下行風險,應該抓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應對環球政經局勢的不穩定。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發展機會的官方宣傳,可謂鋪天蓋地。可是民間的回響並不熱烈,特別是青年人作為社會的未來,部分更是反應相對冷淡[詳細]

  • 10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機遇

    廣東正加速整合港口資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水上經濟走廊」,記者13日從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官網獲悉,廣東省港口布局規劃項目近日正式委託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進行研究,成果預計一年後公布。按照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今[詳細]

  • 11穿梭大灣區 擁抱新機遇穿梭大灣區 擁抱新機遇

    近年來,香港和內地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緊密,兩地青年的來往也更加頻繁。北上讀書、工作,抑或周末去深圳、廣州覓食休閒,成為不少港青的「新常態」,而來香港讀書、就業也是內地年輕人的熱門選擇。特別是在大灣區範圍內,這種雙向流動,更為明顯。[詳細]

  • 12林鄭:港展金融優勢 服務大灣區林鄭:港展金融優勢 服務大灣區

    由全球廈門大學金融校友聯合會主辦的「南強全球金融論壇」昨在港開幕,彙集超過350名金融界、政界、學界人士,共同探討當前全球經濟新形勢。論壇以「開放、全球、創新、發展」為主題,共舉辦三場主題演講和三場圓桌論壇,以發掘商界合作及投資機遇。昨日舉行的[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灣區創新學院首啟雙創訓練營

灣區創新學院首啟雙創訓練營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