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高品格的文化擔當
- 更新時間:2017-05-06 16:51來源:網絡作者:@tubie777人氣:9411742
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他精通上海話、粵語、湖北話、四川話等多種方言。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裏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
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里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但是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這些鄉音正以每兩周消亡一種的速度在減少,而鄉音背後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們不自覺或者不自知地剪斷,這個非常可怕!”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里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在他四十歲生日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等那一天到來時,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方言代言人
放眼國內,沒有哪個主持人像汪涵一樣,身上的地域標籤如此強烈,也沒有誰像他一樣,自出道之時就與方言連接得如此緊密。
從他擔綱主持第一檔方言類節目《越策越開心》伊始,讓“那確(quo)實”這句湖南話一夜之間傳遍湖南的大街小巷;到他發起並由六省聯合舉辦的《多彩中國話》在國內轟動一時;再到去年《十三億分貝》讓寧鄉話等各地方言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
還有不得不提的《天天向上》,雖然這並不是方言類節目,但是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裏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
“講方言真的是非常好的一招,很多嘉賓來了會非常緊張,但是當你問他是哪里人,然後我可以用他的家鄉話跟他進行非常流暢的溝通,他一下子就會輕鬆起來。”汪涵道出自己的心得。
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他精通上海話、粵語、湖北話、四川話等多種方言。這與他的成長經歷有很大關系。
小時候,汪涵隨著父親“支內”,在蘇州和湖南之間來來回回。他樓上住的是四川的阿姨,樓下住的是湖北的婆婆,住在對門的人則來自蘇州和上海——從小就生活在多方言的語言環境裏。
每天到了下午五六點鐘的時候,有用四川話喊自己孩子回家吃飯的,還有用湖北話和上海話拉家常的,好不熱鬧,這種多語言的生活語境一直都駐在他的腦子裏,“所以聽大人講話,像聽音樂一樣,像聽唱歌一樣,就覺得很美。長大了以後,學的普通話裏面,這些方言裏面表達情感的優美的詞語都沒有了,就被規範掉了,普通話只有四個音,但是我們講方言的時候,真的就像唱歌一樣,很流暢,很舒服。”
這種對於方言的特殊感情,不經意間在汪涵小時候的內心深處埋下了種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里人,他們大多只會揚著頭說普通話,卻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
這種事情越來越多的時候,汪涵心裏就有一種緊張,“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長沙人不會說長沙話,憑什麼證明你是長沙人?口味兒,湖南人能吃辣,但是全國所有人都吃辣;火鍋,現在全國每個地方都有火鍋。唯一能夠區別你是哪里人的,是你能講那兒的方言,只有你能講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你才能拍著胸脯說我是那兒的人。”
在汪涵看來,方言是一種很美妙的詞語,但是大量的方言正在從身邊消失。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但是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這些鄉音正以每兩周消亡一種的速度在減少,而鄉音背後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們不自覺或者不自知地剪斷,這個非常可怕!”
沒有鄉音,何處遣鄉愁。汪涵一直有個擔心,如果有朝一日,突然聽不到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用濃重的湖南口音來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那個聲音突然不見了,沒有人想像過,我覺得也無法想像那個聲音從我們生命消失會怎麼樣。”
語言保護者
“方言就是,我說,你懂,他不明白;也可能是,我說,你不懂,他也不懂。但是沒關係,至少我說得很親切,這就夠了。我們接下來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要去尋找這種‘親切’。”
汪涵在很多場合都說過上面這句話,他覺得是時候為方言做點什麼了。
四十歲生日那天,汪涵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方言保護中去,這是屬於我40歲之後的‘詩篇’。”
他把保護方言稱為“四十不惑”。所以他沒有申請微博,好的或者壞的,他都不予理會,他希望能夠非常沉靜地紮在他認定的方言學習和保護的工作中去,也希望能夠儘量做到更加平靜。
傅雷在給兒子傅聰寫的信裏面,回答過一個問題:“我們做文化做音樂,最終該往何處去?”傅雷很簡單的一個回答:“往深處去。”
汪涵對傅雷的這句話感同身受:“我想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好,或者是鄉愁也好,到底該往何處去,還不是往深處去嘛。往深處去就是往泥土裏走,當你真正意義上兩只腳踏進泥土裏的時候,你和泥土碰撞迴響出來的聲音,有大地的傾訴,也一定會有方言。”
兩年前,他獨自出資465萬,在湖南發起了一項方言調查“響應”計畫,“響應”其實就是對應“鄉音”這兩個字。他們計畫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到時候,5年,50年,甚至500年,只要有人願意,就可以去湖南省博物館去聆聽500年前先人的聲音是什麼樣的。“所以我經常說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就為了500年後,如果一個湖南的年輕人走到湖南省博物館,輸入‘吃飯’兩個字,‘睡覺’兩個字,有57種湖南的講法,而且都是500年前先人的聲音,那個聲音出來之後,他有可能感動得掉下眼淚來。”
汪涵說,就算為了那一滴眼淚,他也要做這個事情。“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里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他相信未來人們會花很多很多錢為溫暖這個詞買單。
萬事開頭難,開展“響應”計畫最艱難的是在他們團隊創建初期,因為做的是湖南方言,所以要找的所有學者和專家,必須是湖南籍的,“如果一個江蘇的語言學家,他去湖南做語言調查,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聽都聽不懂,更不要說做研究或者記錄了。”
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最終在全國找到十幾位湘籍的語言學家,帶領他們的研究生,搭建了十一個組,在57個方言點,利用寒暑假,回到湖南,做田野調查。
“響應”計畫如今已經做到第三個年頭,今年湖南省博物館要重新開館做“湖南人”大型展覽,他們已經可以把目前所有的收錄成果,支撐起這次展覽方言這一版塊的所有“語料”。
有成果,但是遇到更多的是問題。因為要讓語音語料非常的標準,要讓所有的學界都認可,還有很多技術問題。
比如,採錄一個語音語料,如果背景的噪音超過45分貝,這一段就不能用。但是在實地做田野調查的時候,“你不可能讓旁邊的狗不叫,你不能讓農村的拖拉機在耕地的時候停掉,那怎麼辦?怎麼去規避?你把他請到縣電視臺,他會緊張啊!他不可能像在自家門口那樣發出的自然的自在的純正的那種鄉音。鄉音真的就是在鄉土裏,你把他放在電視臺了放在錄音棚了,那錄出來的聲音就不一樣了。”
所以對於這些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來說,要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大自然”的掣肘,讓它標準化,同時也要保證收錄的聲音自然自在。
參與調查的老師和同學們認真的態度讓汪涵動容,更讓汪涵感動的,是當那些方言發言人瞭解我們在做的工作時候,“他們常常在錄完之後還三番五次地發資訊,說還有什麼東西我又想起來了,你還需不需要。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錄下的聲音可以在博物館裏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他的子子孫孫將來只要有可能,就可以聽到,喔,那是我的祖先說的話,他就會變得非常非常慎重,他就真的意識到歷史的長河是真的很長很長的一條河,而不是考慮明年、5年這樣的維度。他就有意識考慮到,噢,我是在做一個50年、100年、500年以後的事情。”
除此之外,語言保護的關鍵是要啟動內在的文化自覺。
汪涵說年輕人是最好的傳播群體,需要契合他們的需求,讓方言有趣,真正啟動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喜歡並說起來。要改變“只有三四十歲的人在臺上唱戲,五六十歲的人在台下看戲”的狀態,需要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
所以他提出了“精准”語保。“精准”就是指向年輕人,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方式,電影、音樂、旅行、綜藝節目,所有的形式,我們可以用“娛樂+”的形式去做。
去年,他作為聯合發起人,幫助足榮村方言電影節創辦起來。今年第二屆足榮村方言電影節舉辦,他又親自過來月臺。汪涵說,大家都認為方言電影是一種很好的載體和傳播形式,希望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進來。
上臺發言時,他身穿背後印有“天天向上”的夾克衫,一開口就現場秀起了方言,而且一說就是好幾種。台下本來默不作聲的觀眾迅速被熟悉的家鄉話吸引,紛紛喊出聲來想讓汪涵模仿兩句。
主持界“學者”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汪涵並不為過,他的主持風格不是簡單的逗你嘻嘻哈哈,還透著智慧和學識。有網友戲稱“總覺得他腦子裏裝的東西足夠我參加幾次高考了。”
汪涵在節目中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僅有天王天後級明星,也有如延參法師等網路紅人,更多的是各行各業有著自己故事的普通人,優秀學子、駕校司機、女獄警、護士、鋼鐵工人、海洋科學家等。主持所涉及的知識面涵蓋佛教、建築、海洋、醫學等。
面對各個崗位各個職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他總能從容不迫、安然自若地解決。雖說有些知識是節目錄製前所必須做的功課,但是從其現場把控來判斷,確實足見汪涵私下裏博覽群書。
有一期《天天向上》的嘉賓是吳京[微博],他們講起太極。汪涵說起太極的神奇,“可以把一個人一下子推回家”。這時歐弟[微博]說,“我是臺灣的,也能把我推回去嗎?”汪涵幾乎是在下一秒就脫口而出,“臺灣不推,拉回來。”
有一次金鷹節的一個環節,四位主持人分別對著節目組送上的物品臨場發揮。汪涵收到的是“沒有”。這應該是全場最難的題目,但他說出了最精彩的回答。
“我這個禮物是沒有,我突然間想起道德經裏面有這樣的話: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十屆金鷹節,我們有太多太多的驕傲,但是我們要把這‘有’緊緊放在心裏,驕傲放在心裏,我們將來面對著現在逐鹿中原一般的戰場,大螢幕、小螢幕、新媒體、互聯網……我們要把這有可能的‘無’的危機時時地放在腦子裏。所以,我要把這‘無’送給我們所有的電視人;送給我們每一個金鷹節的參與者;要把這一份小小的危機放在心裏。”
當然,最出名的還要數《我是歌手》的那次救場。
偶然的一次也好,但是能無數次化險為夷,考驗的就不僅是一個主持人的隨機應變能力了,而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
娛樂圈“隱士”
有人說,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不是成功人士。按照這個標準,汪涵的朋友圈可以稱為非同一般。一向低調示人的汪涵在國內外人脈十分廣泛,馬雲、任志強、潘石屹、趙薇[微博]、李連傑[微博]、成龍[微博]等國內的明星大咖、政商領袖,都與他私交甚密。
甚至不少國外政界人士的朋友,如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丹麥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以及拉斯維加斯、洛杉磯市長也都對汪涵褒獎有加,汪涵堪稱娛樂圈最隱形的人脈大咖。
去年,演員劉濤[微博]赴丹麥哥本哈根工作,房間被盜,價值400萬首飾等物品不翼而飛,手足無措的她只好發微博求助。汪涵得知消息後,立即親自致電丹麥駐華大使館,對方迅速和丹麥警方取得聯繫並敦促快點破案。
這件事傳到國內,大多數人都不淡定了,無不驚歎汪涵的關係網之廣。
原來,汪涵與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私交頗好:2014年,裴德盛曾登上《天天向上》做節目;今年5月11日,汪涵也獲邀參加“中丹建交65周年晚宴”,這是鮮少能邀娛樂圈人士參加的“高大上”活動。
看到汪涵的朋友圈,我們大概都會以為,建立這樣的人脈,需要每天趕無數酒席、奉承高位之人等等“俗氣”又無奈的事情。但汪涵卻把我們所想之事逐一摒棄,他在平日裏時常享受孤獨。
很多人都知道汪涵不開微博不發郵件,始終與網路保持距離,私下裏除了推動保護方言的事情,幾乎以書為伴,汪涵曾經說過,“我的所有語言靈感都來自書本。”
曾經有一段時間,汪涵對自己開始懷疑:“30幾歲,說白了,人也紅了,每天都在想我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自己通過勞動,到底會給這個社會帶來什麼價值?”
那段時間,汪涵每天都非常惶恐,“雖然在我的節目中會給別人帶去歡聲笑語,可以讓別人哈哈一笑,但是笑過之後,我到底留給別人什麼?我‘生產’的東西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一個工人生產一個碗,他可以拿它用來裝水裝飯,這是實實在在的有用,我們在現場讓大家哈哈一笑或者傻樂一下,高級嗎?是高級的還是低俗的,是庸俗的還是典雅的?”
汪涵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那段時間,他開始不想講話,不願意去拿話筒,他更願意安安靜靜地對待一個物件,去跟它有交互。
就這樣,汪涵選擇了出去走走。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鄉村,他嘗試著和一個老人一起推刨花,“鉋子像浪花一樣卷出來,我就覺得特別美妙。我的人生通過汗水的流淌,通過這樣的勞動,它能夠推出波浪來。我覺得特別美好,而且很享受。”
因為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們並不認識汪涵,也無所謂要追捧他,或者找他要簽名,那些老人那種面對汪涵表現的平靜讓他覺得“很真實,很乾淨”。
看著現在的傳統劇種等文藝形式逐漸衰落,汪涵很是擔憂,現在很需要年輕觀眾為這些舞臺注入新的生命力,而只有加強傳統文化的薰陶,才能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讓年輕人願意為傳統文化買單。
如何讓年輕人樂於接受傳統文化呢?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傳統文化的宣傳利用互聯網的方式,用年輕人願意接受的方式如微信公眾平臺入手,通過資訊推送讓更多年輕人瞭解、接受傳統文化的底蘊和美。
對於強化文化認同,汪涵表示,文化認同要靠文化本身的創新,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時,各界別以及政府職能部門也應利用好自己的平臺,通過教育、影視的傳播,利用新媒體方式,讓年輕人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旗幟需要風的推動才能飄起來,而我們所有人就是讓傳統文化這面旗幟飄揚起來的風。”汪涵建議,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應該只寄希望於政府,所有人都應該積極的參與進來,“眾人拾柴火焰高,要靠我們所有人讓這面旗幟飄起來。”
推完刨花,老人從煙盒抽出一支皺巴巴的煙遞給汪涵,“其實那種情境就是,你愛抽不抽,反正他遞給你,那種關係是乾淨的,那種感受是平靜的,我覺得實在太美好了。”
那件事對汪涵觸動很大,他開始意識到,無論做什麼,都需要有內心的平靜。
所以,在他四十歲生日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等那一天到來時,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汪涵原名“汪建剛”,這個爺爺取的名字曾用了21年,直到1995年,汪涵應聘成為客座主持人。這個土氣的原名不容易讓聽眾記住,當時長沙主持人也都流行用兩個字的名字。恰巧當時天氣比較寒冷,汪涵將把名字改成了汪寒。朋友們說名字太冷了,不如再改改。於是,汪寒,就變成了透著一股子文化味的汪涵。
娛樂主持人汪涵娛樂自己的方式,也有著一股子文化味道。19歲進入湖南衛視,與其他人熱衷泡吧不同,汪涵喜歡“泡書”。
從一開始單純的娛樂資料收集,到後面的經史子集、無書不歡。汪涵在讀書這條路上,品出了味道,越走越深。
2010年,汪涵推出《有味》,這不是汪涵出的第一本書。與一般的明星書不同,汪涵通過對十種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如摺扇、古琴、香乾、油布傘、糍粑、木盆等所寫的散文隨筆,流露出他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與對人生事業的感悟,以及對老手藝人及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並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宣導“慢生活”,讓更多的年輕朋友們來關注隨時可能丟失,但卻極為寶貴的中國民間文化精髓。
那些年,“天天向上”追過的大師
18年過去了,那個一氣之下改名的小夥子,已經成為主持天團天天兄弟裏的“大哥”。
被眾人追捧喜歡的”大哥“,也有自己追崇的”大師“偶像。
上周,湘籍音樂大師譚盾先生亮相《天天向上》。在節目中現場,譚盾特別邀請費城交響樂團團員、世界知名豎琴演奏家伊莉莎白撥動琴弦,演奏《女書》片段。譚盾說,“女書的力量,不僅把豎琴變得像一件中國民族樂器,更讓一位異域演奏家為女書文化而動容。”伊莉莎白也表示,“古老的豎琴,通過現代的方式,演繹同樣古老的女書文化,在這個過程中,豎琴變成了信使,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文化”。
這已經不是汪涵第一次在節目中邀請大師了。作為大型禮儀公德脫口秀節目的《天天向上》,從一開始,就立志於用各種形式來傳播中國千年禮儀之邦的禮儀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之美。
京劇大師梅葆玖、評書大師單田芳、佛學星雲大師、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國畫大師、民樂大師、古典、民族舞大師、少林大師.....這些傳統文化殿堂上璀璨奪目的明星們都曾受邀登上《天天向上》的舞臺。
一檔娛樂節目試圖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興趣,是否有用呢?也許我們可以跟隨鏡頭去回想:每當一場場短暫而精彩表演結束時,鏡頭拉到觀眾席中,一張張年輕臉龐上流露出的沉醉,安靜的畫面讓人還停留在倒流的時光裏,回味感受到的傳統文化震撼之美。
這也許就是汪涵和《天天向上》節目中想要傳遞的力量。
根據新華網、新浪等綜合采編
【文章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想成為音樂界的成龍 吳亦凡:讓全世界聽到華人音樂
6月2日下午,有網友曬出吳亦凡做客美國音樂節目直播的視頻,視頻中被問及如何縮小東西方嘻哈的差距,吳亦凡稱自己想做東西方嘻哈之間的橋樑,並坦言想當音樂界的成龍。 [詳細]
- 2俞飛鴻的美,是“不止於美”
害怕變老,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病。 變老意味著隨著年齡增長,其他屬性會發生各種變化。人們的臉上會長皺紋、皮膚變得更加鬆弛、膠原蛋白也不斷地流失,甚至體質也一年不如一年。[詳細]
- 3專訪關曉彤:跟張藝謀學習很多,導演是個溫柔的人
關曉彤在張藝謀的新片《影》當中飾演了一個叛逆有性格的公主,這是她以前沒有嘗試過的角色,也是第一次和張藝謀合作。即將開始讀大三的關曉彤對自己能加入到張藝謀的劇組中倍感驕傲,她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導演的尊敬,連連說從導演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而她對[詳細]
- 4林妙可穿衣又踩雷,硬是從19歲穿成了29歲,看來該請造型師了
今年19歲的林妙可,因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亮相一夜爆紅,成為了紅極一時的童星。隨著時光的流逝,童星林妙可也已經長大,可她卻並不像楊紫、關曉彤一樣順利晉升花旦行列,反而人們更多是把關註點放在了其“與年齡極不相符”的衣品上面……[詳細]
- 5張愛玲與港大
才女張愛玲,文筆細膩,她的小說獨樹一幟,令人有深入骨髓的感覺,連大導演李安也是她的超級粉絲,將其同名小說《色,戒》改編成電影,搬到大銀幕,且頻頻獲獎。[詳細]
- 6解開心結?周傑倫曬休比都嘩排練照:仿佛回到過去
搜狐娛樂訊 吳宗憲將於28日在台北小巨蛋開唱,休比都嘩19日合體彩排,一連演唱三首歌,當年替團體寫下《世界末日》的周傑倫,曾因“喜帖事件”和吳宗憲鬧僵,但幾年後訪問,周傑倫曾多次提到吳宗憲當年的教導,19日更在社交網站上寫下:“妳們的合體又讓我仿佛[詳細]
- 7廖凡:演技沒法分高低,每個人在一瞬間都是好演員
9月21日,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上映,廖凡在裏面演了一個北方小縣城裏的江湖大哥斌哥,隨著時代的變遷,處境和心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角色沒有趙濤演的“大女主”巧巧光彩奪目,但作為搭檔,廖凡的演技沒得說,會讓人感嘆不愧是影帝。 [詳細]
- 8專訪《炮灰攻略》餘玥:演百合很精分被嚴禹豪撩會心動
由餘玥、嚴禹豪、趙誠宇等主演的《炮灰攻略》正在搜狐視頻熱播。該劇改編自莞爾同名人氣網路小說《炮灰攻略》,講述了元氣少女百合意外進入懸浮時空的“萬卷書館”,從此開啟穿越“三千小說世界”助力炮灰角色人生逆襲的故事。[詳細]
- 9專訪昆淩:周董有空就會陪通告,現在不會想女兒到哭了
昆淩在電影《摩天營救》裏出現的時候,很多人都沒反應過來,有好多觀眾是看過了好幾分鐘才反應過來——剛才那個一身黑衣、身手利落的“女殺手”是昆淩嗎?沒錯真的是她。與在綜藝節目和接拍照片中出現的活潑、溫婉的形象截然不同,昆淩這次演了一個打女。這幾[詳細]
- 1041歲陳數vs44歲董卿:她們的高級美從何而來?
提起娛樂圈中的知性女人,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董卿、楊瀾的名字,她們舉止得體氣度恬淡,總有一種讓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很少有女性能夠超越董卿楊瀾,但卻有一個女人毫不遜色於她們,她就是陳數。[詳細]
- 11Banksy罕見作品現倫敦畫展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英國街頭藝術家Banksy因其神秘的街頭塗鴉作品聞名全球,曾為Banksy經理人的拉扎里迪斯7月11日至下月25日在倫敦舉行免費展覽,讓觀眾一睹從未在街頭出現過的Banksy的作品。 [詳細]
- 12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德國掀起“馬克思熱”
據中新社報道,今年五月五日是卡爾 · 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四日,北京將舉行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這一重要紀念日前夕,記者在馬克思故土——德國十分直觀地感受到不斷升溫[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