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地域文化 >

南詔:來自洱海邊的古邦究竟是不是大理前身?

更新時間:2020-12-20 23:24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6291

南詔,唐代歷史上壹個十分重要,又往往被忽略的西南古邦。由於資料比較稀少,傳承說法很多,南詔究竟是從何而來?究竟南詔這壹名稱是什麽含義?如何演變壯大,以及他們是不是後來宋代大理祖先?今天對這個古代西南地區的邦國依然充滿各種猜想,顯得十分神秘。

今天洱海的南詔風情島景區

 南詔:來自洱海邊的古邦究竟是不是大理前身?

壹、“詔”是什麽意思?南詔究竟是什麽部族?

唐朝前期原本生活有六詔,今天壹般都解釋相當於六個部落,可以這樣認為,但不能認為他們是六種“族群”。

“詔”不是族名,詔的本義相當於“王”,六詔就是指六個部落王,顧名思義,南詔就是稱南邊部落的“王”。而這壹部落正式名稱是蒙舍詔,所以,南詔完整準確的含義是“蒙舍部落的王”,而蒙舍也不是壹個地點,而是從人名延續的部落稱謂。

既然六詔並非族名,那麽南詔與這些詔究竟是什麽部族?

其實,他們是歷史上烏蠻與白蠻的壹部分,六詔,只是中原方面對西南諸部的壹個概括性稱呼,這與川西當時有“西山八部”壹樣,這西山八部是西南羌族部落,被列入《舊唐書》“南蠻西南蠻”中。

烏蠻與白蠻,是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時間逐漸演變,形成相對比較強大的六詔部落。其中屬於白蠻的有越析、磨些等族,與川南的壹些部族有關,他們接近隋唐管轄地區,文明程度略高。六詔中,白蠻部落占了四個。

唐代雲南地區部族分布示意

 南詔:來自洱海邊的古邦究竟是不是大理前身?

而南詔祖先烏蠻,學術界傾向於是原本生活在昆明東川區到昭通巧家縣壹帶的古爨人分化,其中有孟族,可能出自三國孟獲壹族,孟獲不是漢姓,而是部族稱呼。另有乾羅羅族等,後來他們移居到洱海南部地區。只有洱海以南與哀牢山的蒙舍和蒙嶲兩詔是烏蠻後人。

另外,早期哀牢山壹帶有古王族的首領被稱詔隆,意思是大王。下屬各部落首領稱呼哀隆或哀牢,就是大哥或頭人,今天普遍認為是傣語泰語“哀隆”壹詞轉音。南詔的部族構成,就是古哀牢人和烏蠻部族融合而成。

隋朝後期,哀牢後裔舍龍(據說含義是老虎)在衰微之際,領族人投奔建寧豪族張樂進,避居巍山(今巍山縣地界,位於大理州西部),是第壹代正式的蒙舍詔,其姓氏為蒙。

張樂進家族世代居建寧(由三國蜀漢建寧郡分化而來,隋唐時大約是曲靖市味縣、陸良縣壹帶),也是部族出身,傳說是諸葛亮收服西南諸部時封家族祖先為首領,賜姓為張,記於《南詔野史》(該書真正作者還沒有完全定論,目前傾向於楊慎編輯,由清代乾隆時期的湖南人胡蔚進行增訂)。

貞觀二十三年(649),張樂進與蒙舍龍都向李世民稱藩入貢,受封為首領大將軍。當時西南各部林立,張樂進為了鞏固力量,與蒙舍龍互相聯姻,這就是南詔的正式開端。

二、南詔和唐朝關系的變化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653),蒙舍龍的兒子細奴邏在位,派兒子邏盛炎出使,高宗封為巍州刺史,其他五詔在吐蕃力量朝東拓展時紛紛歸附。唯有南詔相對偏遠,始終附唐,壹直得到扶持。

唐玄宗開元中,皮邏閣繼位,以響應唐朝打擊河蠻為名拓展勢力,封越國公,賜名蒙歸義。史書記載皮邏閣擴張與獲得封賞,時間有點混亂,歸納來說,先後打敗的有鄧賧詔、石橋詔、石和詔以及河蠻。唐朝杜佑《通典·南蠻上》“松外諸蠻”說:“有楊、李、趙、董等數十姓,各據地方……自稱本來是漢人,自滇池以西,都說是莊蹻之後裔。”河蠻是早期漢人與當地部族融合的後裔。

以《新唐書》記載,約開元二十五年(737),皮邏閣打敗河蠻,占據太和城(今大理城南下關鎮太和村壹帶)和大厘城(也作大釐城,今大理市北面喜洲鎮),迫使河蠻向北遷徙至浪穹詔。幾個月後,皮邏閣趕走外甥咩羅皮,占大厘城,將其趕回鄧川。皮邏閣因受唐朝扶持封王,個人野心開始膨脹。

隨著南詔勢力逐漸擴大,唐朝為了防範其不服約束,也曾用兵給與警告。如《新唐書》記:“初,安寧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玄宗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乃還……”安寧城原屬於浪穹詔(在六詔中屬於西北方向),河蠻遷居在此,而安寧城則屬於今洱源縣以北與安寧市相鄰壹帶。

唐朝扶持南詔消滅其他幾部,將其他部族進行安置,南詔勢力開始逐漸北上,天寶以後,劍南節度使章仇(復姓)兼瓊遣使至雲南協調。這次出使,章仇兼瓊在西川剛打退吐蕃對安戎城(今四川茂縣、汶川西面某地)進犯,希望南詔能配合防守西南,但協商很不順利,史書沒有記載皮邏閣的正式態度,透露雙方摩擦的前兆。

章仇兼瓊是玄宗年間非常重要的壹個人物,居然兩唐書沒有留下傳記,據說他與楊貴妃、楊國忠壹家關系匪淺,因為他在蜀地發掘了楊國忠。楊國忠接替李林甫當宰相,推薦過去在蜀地恩人鮮於仲通做劍南節度使,與南詔的關系發生了轉變。

這壹年是天寶十載(751),另壹大將高仙芝也在西北塞外同大食交鋒,無獨有偶,西北與西南兩處用兵,唐朝都以失敗告終。

據說寫《新唐書》的歐陽修等人痛恨楊國忠招來禍事,故意誇大其詞,鮮於仲通實際應該沒有從京師征調兵源,劍南方面有約六萬人,除了留守,真正到南詔只有三四萬人。引發南詔對抗的姚州都督(今姚安縣,雲南歷史上最重要的古城之壹)張虔陀,約天寶七載開始任職,堅守頑抗,最後身死(壹說是服毒死)。鮮於仲通失敗,史書稱楊國忠以敗為勝,欺瞞皇帝上奏表功。南詔轉而與吐蕃交好,被贊普稱為“鐘”,意思是弟弟。

雲南大學方鐵先生早有考證,新舊《唐書》記張虔陀引起唐朝與南詔關系巨變,原因不近情理。他向閣羅鳳索要賄賂,對南詔蠻橫的事跡並不見《蠻書》《德化碑》等記載。

如《德化碑》記,南詔的確是把張虔陀作為反抗的主要責任人,但原因並不是索要賄賂和態度蠻橫,恰恰張虔陀忠實執行唐朝的策略才導致矛盾尖銳。似乎有些不大容易理解,只有拉長時間審視唐朝的邊疆策略才能找到原因。自太宗李世民以來,對於各部就是功利心,需要時加以扶持,壹旦發現可能產生威脅就轉變態度遏制,在西北有薛延陀,在東北就是契丹,在西南就是南詔。

閣羅鳳不能忍受唐朝從扶持變為壓制,所以起兵攻打張虔陀,因為他是代表唐朝的當事人,這才是《德化碑》數落張虔陀六大罪的原因。南詔攻姚州,唐朝於天寶十三載(754)由李宓領兵出擊,再次失敗。閣羅鳳就在太和城中立《德化碑》,表明南詔與唐朝交兵是不得已的反抗,另壹方面就為了說明事實真相。

三,南詔與唐朝的相愛相殺

安史期間,南詔經常與吐蕃聯合行動,勢力已經進入巴蜀。如肅宗時,吐蕃進犯川西維州、松州等地,嚴武接任劍南節度使,積極防範吐蕃與南詔的聯合。

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名將李晟在大渡河大破吐蕃與南詔聯軍共十萬之眾,見於《資治通鑒》《新唐書》,可能數據有水分,但這壹戰的確又是南詔態度的轉折點。因吐蕃怨恨敗績,取消與南詔的兄弟稱呼,南詔王異牟尋不滿,就希望恢復與唐朝友好。

異牟尋之父鳳伽異原本很武勇,在昆明築拓東城,壹度被稱為南詔副王,還數次參加戰事。由於鳳伽異死於閣羅鳳前,所以由孫子異牟尋繼位,遷居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市)。清平官鄭回(漢人)勸說:“中國有禮義,對屬國很少苛責索求,不像吐蕃那麽貪婪刻薄,不如脫離他重歸順唐廷。”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劍南節度使韋臯安撫西南,異牟尋就決定歸順唐朝。貞元九年(793),異牟尋與韋臯夾攻吐蕃,得鐵橋等與吐蕃相鄰的十六城。鐵橋城原位於中甸縣,今雲南省西北迪慶藏族自治州著名的香格裏拉市境內,可見恢復與唐朝關系後,南詔繼續向西部擴張,這壹番交好維持二十年左右。

文宗大和三年(829),因長年與南詔相安,劍南節度使杜元穎武備廢弛,苛待將士,南詔收買雅州(今四川雅安市)方面唐軍,乘虛而入攻到成都外城,杜元穎毫不知情,掠走數萬人。要不是梓州方面郭釗(為重臣郭子儀的孫子)前來救援,杜元穎估計都被活捉。李德裕接替出任劍南節度使:“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

這期間,南詔由王嵯巔攬事。王嵯巔早年參加過異牟尋時的壹系列做戰,成為北部重要的弄棟節度使(隸屬於姚州都督,今楚雄州姚安縣)。

王嵯巔能崛起是他除掉南詔王勸龍晟,但這壹舉動不能說他就是反派野心家,勸龍晟年紀輕輕當王也想與唐朝翻臉,率軍攻打嘉定州(今四川樂山市南部犍為、峨邊壹帶)。士卒都不願打仗,勸龍晟編了壹個“飛天神將入嘉定”彌天謊言。

王嵯巔站了出來,扶持勸利晟繼位,賜姓蒙氏,還稱“大容”,就是認宗兄大哥的意思。勸利晟僅二十出頭病死,另壹個弟弟勸豐祐繼位,長達三十多年。而勸豐祐與王嵯巔相處也不錯(大理著名的崇聖寺和三塔是這壹時期擴建修繕),算是南詔中興的階段,所以王嵯巔不算跋扈攬權的反派。

李德裕來西川整頓,王嵯巔把握時機歸還俘虜的蜀人,雙方繼續修好了十年左右。偏偏唐宣宗登位以後壹反武宗與李德裕的策略,發生古宗之戰。

關於古宗當時究竟指什麽說法不壹。壹般在雲南歷史上,古宗並不指地名,而是部族稱呼。在南詔方面指不同於烏蠻、白蠻的西南其他部族,在吐蕃方面指臣服的西南諸部。古宗似乎是既臣服南詔,也臣服吐蕃,介於他們之間的某種族群。

而古宗大體生活在鹽源附近,史學界推測是在今四川涼山州鹽源縣壹帶。換句話說,古宗之戰表面上是唐朝與南詔之間爭奪古宗,實際代表雙方爭奪鹽源地區的戰事,因為產鹽地區對唐朝、吐蕃和南詔三方來說都是命脈,這是唐宣宗會出動大軍的真正動因。

唐軍這次達十萬人,為歷年與南詔交戰人馬最多的壹次。王嵯巔帶領王太子世隆出馬,南詔以逸待勞,取得大勝,“殺唐兵數萬人,立銅柱於界上”。《南詔野史》說,“古宗之戰,唐帝懼世隆為患,妻以宗室女,伺察其所為”派去和親女子充當間諜。

之後,南詔進壹步讓驃國成為附庸,這壹幕也非常有戲劇性。南詔出兵的時候,西南方面獅子國帶著象兵也朝驃國進犯。王嵯巔對南詔王勸豐祐示意讓將軍段宗牓(是大理段氏段思平的五世祖)領軍相救, 南詔名義上成了保護者,順利進軍驃國與獅子國開打。南詔是能與唐朝、吐蕃壹較高下的,獅子國怎麽能相比?

驃國事後信守承諾,不但給了巨大的酬勞,還答應臣服。段宗牓得意洋洋返回南詔時,地位急劇提升,他對王嵯巔也開始動心思了。《南詔野史·勸豐祐傳》寫“牓回至騰越,聞嵯巔篡位”,段宗牓聽到傳聞王嵯巔要自己當國君,於是設計除掉,他是壹個忠心功臣。事實當然不是如此,試想王嵯巔年富力強的時候,接連扶持幾代南詔王,長達四十年攬事,他什麽時候奪位不好?要等到年過七十才來這麽壹出?

王嵯巔的死是南詔與唐朝關系再次轉變,也是南詔本身走向衰亡的重要導火線。

四,南詔的衰亡

唐宣宗與勸豐祐先後死於同壹年。

《新唐書·南詔傳》記:“會宣宗崩,使者告哀,是時豐佑亦死。坦綽(指嵯巔)立酋龍(世隆),恚朝廷不吊恤,又詔書乃賜故王。以草具進使者而遣,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懿宗以其名近玄宗嫌諱,絕朝貢。”南詔不再向唐朝稱臣,也成了西南的皇帝。

世隆其名與唐朝兩個重要皇帝李世民、李隆基都犯忌諱,其人曾是王嵯巔親自栽培,之前打敗獅子國,受驃國臣服,開始膨脹,建號大禮,自認為禮儀之邦,也就是後來大理的名號淵源。

段宗榜殺王嵯巔,過去不少人認為是段氏攬權的開始,事實並非如此。南詔豪酋大姓勢力眾多,且世隆本身也有相當能力。《蠻書》作者樊綽評價說:“伏以故南詔蒙異牟尋嗣孫酋龍,不守祖訓,既違明誓,自掇禍殃。尚未悛心,猶恣狂暴。全驅蟻聚之眾,攻劫邕、交之人。五載興兵,三來虜掠。顧生靈之何負,受塗炭之辛苦。”顯然對世隆與唐朝為敵的策略是很不滿的。

另壹方面,唐懿宗繼位貪圖玩樂,以至於南詔攻破安南交趾城。當地唐軍退守嶺南,向朝廷求援。鹹通五年(864),宰相夏侯孜舉薦高駢為安南都護兼經略招討使,先進峰州(今越南河內市相鄰富壽省壹帶)大破南詔軍,進而收復交趾。

髙駢率軍在交州斬敵將張詮,攻破波風三壁,李溠龍率萬人投降;又打敗南詔楊緝思,斬酋遷、脆些、諾眉,向唐朝獻上三萬敵軍首級;又打敗歸附南詔的邕州(廣西南寧壹帶)土蠻,殺死酋長,土蠻帥眾歸附者壹萬七千人。

南詔決心反擊,世隆督大軍向四川進發,直趨成都。唐朝博野將曾元裕在新都打敗南詔軍,斬二千級。大將宋威率忠武軍斬首五千,獲馬四百尾。南詔初戰不利,撤退星宿山(具體地點有爭議,但大戰在成都附近,傾向於成都市北郊十裏左右的升仙山,升仙與星宿這壹說法在古代文化有緊密聯系,再從升仙山顧名思義,後來該地就發展為成都著名的磨盤山公墓),將領宋威進駐沱江驛。清代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七·四川二》載:“沱江驛在(新都)縣南。唐置驛於此,以沱江為名。”

南詔聽說鳳翔、山南軍朝四川而來,打算挫其銳氣,再次挺進,迎戰於新都毘橋(今新都毗河壹帶),當時是成都通向廣漢、綿陽,進出四川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這壹次顏慶復為東川節度使,領軍趕到設伏,宋威也從沱江驛北上合擊,南詔為被唐朝大敗,前後死七八千,傷者不計其數。史書稱當地百姓都拿著棍棒參與圍攻南詔軍,可見南詔多次襲擾西川引起民憤極大。 當時從軍在興元(即陜西漢中,山南節度使所在與四川密切聯系,山南軍壹度支援東川救援成都)的詩人唐彥謙為此寫了《奏捷西蜀沱江驛》壹詩。

乾符元年(874),高駢到西川任職,指揮步騎五千越過大渡河,活捉酋長數十人,送成都斬殺。髙駢派人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號平夷軍,又築城於沐源川,在南詔進軍要路各置兵數千駐紮。

多次戰敗使南詔“屢覆眾,國耗虛”,世隆並不醒悟。乾符三年(877)進犯黎州(今四川漢源縣)再次大敗,退至巂州(今涼山州越西壹帶)景凈寺,世隆羞愧惱恨而死,年三十五歲。由於世隆連年出征,史料稱“弩藏不給,橫劍於民,上下俱困。”

世隆兒子隆舜繼位。乾符六年(879),西川節度使高駢為了趁機籠絡,奏請和親。右諫議大夫柳韜、吏部侍郎崔淡認為有辱身份。高駢到荊南以後仍然上奏和親。隆舜探聽到消息,派趙宗政往唐朝進貢,代其朝拜唐僖宗。唐朝派嶺南節度使辛讜的幕僚徐雲虔前往南詔,隆舜還向徐雲虔請教《春秋》,表明結好的願望。

唐僖宗因躲避黃巢到成都,陳敬瑄等再提議和親,於是許婚宗室女安化長公主,公主是唐懿宗之女,僖宗的妹妹。君臣對公主遠去南詔有壹些猶豫不舍,加上當時避亂,以禮儀用度沒有準備好,有些拖延。

光啟元年(885),隆舜再派宰相趙隆眉、清平官楊奇鯤(壹作楊奇混)、段義宗三人往成都行宮朝見,準備迎接公主。高駢上言:“這三人是南詔的心腹,該把他們留下鴆殺,蠻人可控制。”《新唐書》認為唐僖宗采納建議,鳩殺趙隆眉等三人,其實不可信。

高駢是力挫南詔,好容易恢復雙方和睦的重臣,而且也是在世隆死後,最先提議與南詔新君和親的,為什麽會在僖宗同意和親之後,南詔也非常重視,來迎親的時候故意破壞?而且僖宗還在成都,不惜將唐朝卷入戰事?如此不識大體,不顧僖宗安危的拙劣計策,這種事情想想也知道很不靠譜。《新唐書》的說法主要采自五代孫光憲的筆記史料《北夢瑣言》。

孫光憲之所以會記“高太尉請留蠻宰相”故事,主要是錯記段義宗的生平事跡,他後來遇害與南詔時出使的順序混為壹談。當時南詔和親雖然波折,最後應該是成功了。高駢上書請多留三人不假,主要是因為這三人是南詔重臣,希望僖宗君臣多加籠絡。三人出使中還留下壹些詩歌,也表達了友好的意願。

但隆舜畢竟是末代君主,喜好遊獵,趙隆眉與楊奇鯤不久相繼身故。鄭回的後人鄭買嗣當上清平官,拉攏蒙氏近臣楊登殺死隆舜,另立舜化貞為君,僅僅幾年再次殺掉,建立大長和國,南詔就此覆滅。

五、大理興起與南詔的淵源

段義宗是僅存的南詔舊臣,可能鄭買嗣與段義宗關系較好,還提為宰相。鄭氏家族對南詔王族十分嚴酷,號稱殺八百多人,南詔畢竟是多部族聚居,鄭氏的做法不得人心。隨著唐朝被滅,鄭氏與王建的前蜀還發生過摩擦,段義宗出使成都,這才因此被扣留毒害。

鄭氏時期,楊氏等其他宗族勢力依然不小,如東川節度使楊幹貞(南詔後期設東川郡,當時含四川涼山州的會東、寧南等地,轄區很大),以扶持白蠻趙氏的趙善政為名,除掉鄭隆亶,沒多久廢掉自立為大義寧王。楊氏當了幾年皇帝,這時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楊幹貞出逃,攜家人隱居劍川(今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也算平穩著陸。

南詔時期,段氏先祖就地位顯赫(如異牟尋時大將段儉魏,服獅子國驃國的段宗牓等),段思平之父段保隆也是宰相,楊幹貞十分忌憚,所以將段思平弄到相對偏遠的通海為節度使。

通海位於滇南,實際上是回到南詔發家地區,段氏出身在白蠻、烏蠻中都有淵源,加上自己文武雙全,號稱有滇東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支持他反對楊幹貞。《南詔野史》記載他們結盟於秀山,至今留有石碑。趕跑楊幹貞以後,段思平就建立大理,改通海為秀山郡,改秀山為玉隱山。相傳段思平出家還法號“玉隱”。因為段思平的確十分英勇,使金庸創造了大理段氏為武學世家的藝術化形象。

段氏是得到白蠻、烏蠻部族支持上位,所以對部族大姓有優待,算是恢復南詔部族大姓豪酋的利益,如白蠻高氏不僅封侯,幾乎壹直是大理宰相世家。

大理與南詔的關系是很容易產生誤解,有必要梳理澄清壹下,總的來說兩者是有淵源,但不是傳承和延續的關系,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解釋:

第壹,大理這壹名號是來自南詔後期世隆建號大禮的變異,可以理解相通,但不是直接的延續。古代儒家經典希望崇尚禮儀,最理想的社會為“禮治”,而理與“禮”“治”分別通音和通義,所以段氏定號為大理。

第二,從身份來說,段氏家族並不是南詔蒙氏的王族,連偏遠支系都算不上,段氏與蒙氏可能有過聯姻,但就史料看也很少記載。段氏與大理的其他權貴基本是白蠻居多,如趙氏、楊氏都是白蠻出身,而南詔的蒙氏王族則是烏蠻,所以從出身來說,大理段氏也不是南詔蒙氏的延續。

第三,從其他方面說,南詔時期雲南地區各部族百姓相對原始落後,南詔權貴屬於開拓階段,崇尚武功策略,到後期才逐漸受唐朝影響,轉向文治,包括推崇佛教。而段氏大理時期,西南地區基本有了較深的中原文化影響,大理崇尚文治,中原宋朝也崇尚文治,雙方相對都比較安寧。除了大理內部有過壹些爭位,幾乎沒有大的戰事發生,雖然民眾很多是南詔各部後人,但兩者治理方式也頗為不同,所以大理本身文化方面,與南詔方面只有間接相似(如崇佛),但並沒有直接的傳承關系。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港生商丘溯源中原「三商文化」港生商丘溯源中原「三商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商丘催生了影響後世的商業文明。「商文化」的千年流衍遞嬗,促進了商品流通與工業生產的發展。在「商文化」的影響之下,誕生了與晉商、徽商齊名的豫商。這些商人勵精圖治,在中原大地留下許多經商佳話。6月16日,「2018范長江行動─[詳細]

  • 2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搭上一輛舊得快要散架的老巴士,從西巴基斯坦進入印度國境的時候,已經是八月末了。我遇上的第一位印度人獨自端坐在遠處的紅土上,那裏離國境不遠。他那幅樣子突然吸引了我。 [詳細]

  • 3古代也有商品造假 那時古人如何打假維權?古代也有商品造假 那時古人如何打假維權?

    自古以來造假和打假都是永久的熱點話題,可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人如何打假。 [詳細]

  • 4讓寧夏得到發展的「閩寧模式」讓寧夏得到發展的「閩寧模式」

    閩,是福建簡稱。要談的是寧夏,為何跟福建扯上關係呢?先讓你想一想。上世紀1997年前後我去過寧夏,當時首府銀川仍未怎樣開發,整體條件不太好。現在讀資料才知道,原來寧夏,尤其是西海固,因為條件特別困難,於1996年開始被中央作出重點幫扶。回頭說1997年[詳細]

  • 5中葡文化創意匯聚澳門中葡文化創意匯聚澳門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主辦、特約夥伴美獅美高梅呈獻,第一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近日開幕,帶來五大亮點活動,包括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及講座、中國與葡語國家文藝晚會,[詳細]

  • 6良渚遺址見證中華五千年良渚遺址見證中華五千年

    大部分人對於中華文明史的了解開始於河南安陽殷墟、西安兵馬俑等遺址,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中華文明的探尋首站將會落在杭州,因為經過八十多年來中國四代考古人的不斷發掘證明,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詳細]

  • 7透過「文化之窗」 講好中國故事透過「文化之窗」 講好中國故事

    2010年,當時我還是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上海市長韓正支持,在當年上海世博會成功閉幕後,把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運到香港展出。日夜更迭的都市場景,千餘名動態人物,繁忙的汴河漕運以及喧鬧的街[詳細]

  • 8林鄭訪法 簽協議加強推廣美酒旅遊林鄭訪法 簽協議加強推廣美酒旅遊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日在波爾多展開法國的行程,她表示,香港是波爾多的主要葡萄酒市場,法國更是香港最大的葡萄酒貿易夥伴,而相關貿易在香港2008年豁免葡萄酒稅後蓬勃發展。她期望兩地繼續保持緊密關係,並鼓勵法國和波爾多的葡萄酒商積極參與舉辦多年的[詳細]

  • 9粵民眾過文化年 省博日迎逾萬客粵民眾過文化年  省博日迎逾萬客

    豬年春節,拒當「懶豬」。今年新春「文化味」尤濃,各個城市裡的圖書館、博物館齊齊人氣急升,意外成為市民熱門聚腳地。廣東部分博物館需要排隊逾1小時才能進場。春節期間,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省博物館日均接待[詳細]

  • 10彩調入村屯 廣西彩調劇團新春送戲下鄉彩調入村屯  廣西彩調劇團新春送戲下鄉

    ■傳統彩調劇目頗受觀眾歡迎。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回家過年的人步履匆匆,街道上的車流人流也漸漸減少,各行各業進入到了節日「待機狀態」。而此時,廣西彩調劇團團長蔣劍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早上剛剛結束表演[詳細]

  • 11煙花禁令來由與爭議煙花禁令來由與爭議

    中國人的習俗都喜歡在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不過,隨着人們對煙火隱患的認識加深,以及發現對環境破壞不可忽視,世界各地近年都興起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措施,有人認為這是順應潮流的合理舉措,也有人覺得這是踐踏了人們歡樂的權利。總之,每[詳細]

  • 12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銘記慘痛災難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銘記慘痛災難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人把「跳舞、跑馬」視為香港生活方式的代表,可見「跑馬」在香港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香港自鴉片戰爭割讓予英國後,也很早就引入賽馬活動,1846年香港島的一片沼澤被填平了用作比賽,這就是今天的跑馬地(Happy Valley)。賽馬最初只是一年一[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