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收藏考古 >

說說“司南”到底是不是壹把磁勺?

更新時間:2021-01-13 09:49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2622

“磁勺狀司南”的來歷國人鮮少有不知道“司南”者。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司南被等同於指南針,被認為是古代中國人所發明的最重要的方位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工具。

對司南的常見描述如下:

“漢代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制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司南的形狀像壹把湯匙,放置在銅制的方形地盤中,地盤四周刻有24個方位。司南在光滑的盤中轉動,當它停下來時,匙柄就指向南方。”①

說說“司南”到底是不是壹把磁勺?   

圖:50年代,依據王振鐸的見解復原的司南模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壹款司南模型(形制如上圖)。因為廣泛宣傳的緣故,這款模型成了國人對司南的最具體印象。約自2000年左右起,大眾漸漸開始了解到這款司南模型的來歷,知曉其乃是四、五十年代由歷史學者王振鐸根據個人見解所復制,真實的“司南”究竟是不是這個模樣,迄今並無學界共識。②

王振鐸之所以認為司南是壹把磁勺,乃是基於東漢人王充在《論衡·是應篇》中的壹句話: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大眾同時也了解到,同款磁勺狀司南模型,在作為國禮贈送給蘇聯時,使用了古人所沒有的現代工藝。此說來源,是自然科學史學者李誌超。據李披露:

  說說“司南”到底是不是壹把磁勺?

圖:王振鐸40年代繪制的司南復原模型圖

“在筆者所曾執事的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研究室,老主任錢臨照院士曾親口對筆者陳述壹段往事:1952年郭沫若率團訪蘇,要帶禮物,決定做個司南。任務下到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就由錢老先生主辦。他們找到最好的磁石,叫琉璃廠玉工照王振鐸的復原件做。做得倒是漂亮,可就是不指南。期限緊迫,只好拿那磁勺放在大電磁鐵裏做人工磁化。”③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曾在文章中稱,留在國家博物館內做陳列之用的司南模型,也是“用人工磁鐵制作的”:

“王振鐸先生根據他的理解制作的‘司南’,是在占栻的銅地盤上放置壹個有磁性的勺。此勺當以何種材料制作?他說:‘司南藉天然磁石琢成之可能性較多。’可是天然磁石的磁矩很小,制作過程中的振動和摩擦更會使它退磁,這是壹宗不易克服的困難。王先生於是采用了另兩種材料:壹種是以鎢鋼為基體的‘人造條形磁鐵’,另壹種是‘天然磁石為雲南所產經傳磁後而賦磁性者’。漢代根本沒有人工磁鐵,自不待言;他用的雲南產天然磁石也已被放進強磁場裏磁化,使其磁矩得以增強。這兩種材料均非漢代人所能想見,更不要說實際應用了而後來長期在博物館裏陳列的‘司南’中的勺,就是用人工磁鐵制作的。”④

不過,王振鐸生前的助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強,並不同意孫機的說法。

  說說“司南”到底是不是壹把磁勺?

圖:西漢銅勺(圖片引自:趙曉軍,《西漢未央令官銅勺及其相關問題》,《洛陽考古》2014第4期)

據李介紹,王振鐸的司南復原實驗分兩步。第壹步是在四川南溪李莊進行,時為1945年10月。李莊環境艱苦,“第壹,無法找到有壹定磁力的磁石;第二,也沒有合適的玉工和相應的設備。”只好因陋就簡,“借用高校和研究院的設備,對鎢鋼做的勺進行磁化,來做磁勺的指南的實驗。”第二步是在南京進行,時為1947年8月。王振鐸“在萬難中找到天然磁石,用傳統工藝制成磁勺,進行了實驗。”換言之,王並不是刻意違背復原工作的原則,要用古代沒有的人造磁鐵來做實驗。

此外,李強還特別指出:“出土文物、後人復制模型、饋贈禮品是三種不同屬性的事物”,“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中的通史陳列裏,從來就沒有,也沒有必要使用人工磁鐵制作的模型來做展示。”——值得註意的是:李沒有否認作為禮物送往蘇聯的磁勺狀司南模型,使用了古人所無的人工磁化技術。⑤

以上,乃是“磁勺狀司南”的大致來歷。

司南是不是“磁勺狀”?王振鐸將司南復原為磁勺狀的核心依據,是東漢人王充在《論衡》中的壹句描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這句話具體該如何理解,至少還存在著另外三種學術意見。

(1)學者劉秉正等人認為,王充所談到的“司南”,其實是天上的北鬥。

王振鐸曾用玻璃皿承托約6.4厘米長的磁石和約10厘米長的磁鐵,做旋轉試驗,得出結論:磁石/鐵條停止旋轉時可以指示南北。劉秉正“用含鐵64%的好磁石做成10.3*1.3*1.25立方厘米的條形磁棒”,重復了王振鐸的實驗,且在實驗前“用電磁鐵將磁棒飽和磁化”,但實驗結果與王振鐸所言截然不同。據此,劉秉正認為,王振鐸的實驗“不足以證明天然磁石做成的勺狀物真正能夠大體上指南”。因古代“杓”字也常用來指“北鬥柄”,劉認為“司南”二字存在著被解釋為北鬥的可能。⑥

劉的上述意見,50年代即已提出,但直到80年代才得以公開發表。個中原因,據中科院自然科學史學者華覺明披露:

“大概在1974年,東北師範大學的劉秉正教授寫了文章,他認為司南是北鬥星。這篇文章寄給了《考古學報》,因為王(振鐸)先生關於司南的文章是在《考古學報》上發表的。《考古學報》的主編夏鼐先生找到王振鐸先生,談該怎麽對待這件事情。有壹次,我和薄樹人先生到王先生家,談起這件事。王先生說:‘妳們兩人能不能考慮壹下這個問題,看究竟這個說法對不對。’後來薄先生怎麽回答王先生的,我不知道。我當時查了壹些資料,仔細看了劉先生的文章,最後說了兩點意見:第壹,對司南的研究是有意義的;第二,說司南是磁勺沒有絕對的證據。後來,夏先生到底怎麽考慮這件事的,我不太清楚。但是,很可能劉教授的文章沒有發表的原因之壹是《毛澤東選集》提到了中國的四大發明。其中有壹個註釋說司南就是指南針。因此,如果和《毛澤東選集》的說法不壹致,在當時的形勢下就不可能發表了。這是我所知道的情況。”⑦

持“北鬥”說的學者,還有羅福頤、劉文貴等人。

(2)學者孫機認為,“司南”就是指南車,與磁性無關。

2005年,學者孫機發表《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壹文,在學術界和媒體界引起很大反響。文章認為,王振鐸所依據的“司南之杓”壹句有誤,正確的原文是“司南之酌”,所謂“司南”,其實是與磁性無關的指南車:

圖:指南車模型

“王先生的引文所據之《論衡》的通行本,應是自明嘉靖通津草堂本遞傳下來的。但此外還有更古的本子,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存卷十四至卷十七,為1921年清理清內閣檔案時揀出的,後歸南京博物院,《是應篇》恰在其內。可註意者,通行本中的‘司南之杓’,此本作‘司南之酌’。‘酌’訓行、用。……‘司南之酌,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即言在地上使用指南車時,其橫桿就指向南方之意。通行本中作為王先生立論之基礎的‘杓’,其實是壹個誤字。”⑧

(3)學者聞人軍認為,“司南”是壹種“原始水浮指南針”

2015年,學者聞人軍發表《原始水浮指南針的發明——“瓢針司南酌”之發現》壹文。針對孫機的“司南之酌”說,文章補充了壹項證據:日本宮內廳書陵部所藏《論衡》宋光宗刻本殘卷,也作“司南之酌”。

不過,文章不能認同孫機將“酌”解釋為“行、用”。對照上下文,鑒於與“司南之酌”並列的“屈軼之草”、“ 魚肉之蟲”中的“草”、“蟲”都是實體名詞,聞人軍認為,“酌”不可能是動詞,也應該是壹個實體名詞。酌有酒器(爵或勺)之意,與勺相通。鑒於“屈軼之草”即“屈軼草”,“司南之酌”其實就是“司南酌”。

那麽,“司南酌”究竟是什麽樣子的呢?聞人軍認為:它實際上是壹種漂浮裝置,是後世的水羅盤的雛形:

“被磁石吸引過的鋼針,而不是磁石,才是‘司南’的核心。歷史上恐怕從未有過磁石勺指向器。 磁化鋼針,承載它的小小勺狀物,連同水碗之類組成的整個裝置,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水浮司南,即‘司南酌’。”⑨

壹道古文閱讀理解題綜上。簡而言之,“司南究竟是不是壹把磁勺”這樁科技史謎案,之所以眾說紛紜,其核心原因,乃在於如何結合上下文,正確理解“司南之酌/杓”四字。

《論衡》中的相關原文如下:

“故夫屈軼之草,……。司南之酌/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魚肉之蟲,集地北行,自然之性也。今草能指,亦天性也。聖人因草能指,宣言曰:‘庭末有屈軼能指佞人。’百官臣子懷奸心者,則各變性易操,為忠正之行矣。”⑩

“屈軼之草”,是古代儒者傳說中的壹種神草,生在庭中,若有奸佞入朝,草就會“屈而指之”。

這段話的大意是:王充不相信存在這種神草,認為這種草有“屈而指之”的現象,只是草的天性,好比“司南之酌/杓”能夠指南,“魚肉之蟲”選擇北行,都是自然本性。聖人假意宣揚“屈軼之草”能指認奸佞,只是為了震懾心懷不軌的百官臣子。

從這段史料可以得出三點結論:

1、“司南之酌/杓”指南被王充視作“自然之性”,顯見其是壹種磁性指南工具,而非指南車這種依賴人力幹預的器械。

2、形狀如“酌/杓”的,究竟是指磁石,還是指整個裝置?就常理而言,應該是指整個裝置。

壹者,對古人而言,制作磁棒/針,遠比制作磁勺容易,磁棒/針的磁性,也要強於磁勺,實在沒道理棄易就難。二者,現代復原實驗已經證明,讓磁勺指南的技術難度極大,借助現代工藝也仍不理想。第三,以磁棒/針為工具的水浮指南、懸線指南等手段,對工藝水平的要求並不高;東漢時已有“磁石引針”的記載,當時之人發現針可以被磁化,也是有可能的。

3、整個裝置究竟如何運作,王充沒有留下更詳細的資料,後人只能圍繞著“酌/杓”展開自己的想象。考慮到“酌/杓”皆可指酒器,該裝置與水有關, 並非不可能。

註釋

①部編本(2016年使用)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P60。最新的統編本七年級下冊,筆者尚未購到。②比如,2006年1月10日新京報的報道《國博藏“司南”復原件誤解歷史?》壹文,報道了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先生的論文對司南勺狀模型的質疑,該文在互聯網上曾廣泛傳播。③李誌超,《再議司南》,收錄於《黃河文化論壇》第11輯。④孫機,《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收錄於《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⑤李強,《關於王振鐸復原司南的思路兼與孫機同誌商榷》,《華夏文明》2016年第7期。⑥劉秉正,《司南新釋》,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第1期。⑦《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報告會上關於“司南”問題的討論記錄》,收錄於《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⑧孫機,《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收錄於《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⑨聞人軍,《原始水浮指南針的發明——“瓢針司南酌”之發現》,《自然科學史研究》2015年第4期。⑩此段引文,“酌/杓”並用;“自然之性也”壹句,以《太平禦覽》所載為準。

來源:搜狐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浙江良諸博物院重開館 文物擴充近一倍浙江良諸博物院重開館 文物擴充近一倍

    闊別10個月,閉館改造的浙江良諸博物院於6月25日在浙江杭州揭開神秘面紗。據杭州良諸遺址管委會副主任李新芳介紹,改陳後的良諸博物院共展出文物600余件(組),比原展擴充近一倍。此中,鐘家港的良諸先民頭蓋骨、魚鉤、五千年前良諸先民吃剩的動物骨頭、果核等[詳細]

  • 2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上周末與幾位朋友合辦了一場藝術導賞活動,去中環季豐軒欣賞「綠磨坊街」六人聯展。展廳中固然有趙無極等名家的大尺幅作品,我卻尤其被其中一幅靜物畫作吸引,那是俄裔法國藝術家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L,一九一四至一九五五年)的作品《靜物,梨,綠[詳細]

  • 3王震與溥儒 藝術「小中見大」王震與溥儒 藝術「小中見大」

    ​今年三月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參觀過PMQ元創方的朋友,或許對「梅潔樓」這三個字有些印象。三月底「梅潔樓藏畫」(MK Lau Collection)曾在此舉辦「方寸之間——梅潔樓藏手卷冊頁」展覽,遴選五十件梅潔樓主人羅仲榮的書畫珍藏,包括丁衍庸、居廉、陸儼少、吳昌[詳細]

  • 4玉琫為飾劍出鞘玉琫為飾劍出鞘

    古人磨劍十多載,適時才用。現今狂人動輒劍拔弩張,無中生有,顛倒是非黑白,竊以為霸權在握,四處欺凌,亂舞亂砍。 [詳細]

  • 5霍金遺物拍賣 論文600萬落槌霍金遺物拍賣 論文600萬落槌

    ​據英國《衛報》報道:已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遺物8日於倫敦網上拍賣,包括他的論文、獎牌、獎杯、輪椅,以及一本印有他指紋簽名的《時間簡史》。其中,他在1965年發表的117頁論文「宇宙膨脹的屬性」(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以58萬4750英鎊(約[詳細]

  • 6為何清朝妃嬪很多都不能生育?驗屍發現真相為何清朝妃嬪很多都不能生育?驗屍發現真相

    【導讀】古代能被選中進宮當上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人一生的夢想,但並非所有年輕女子都有資本被選進宮當皇帝的女人。 古代能被選中進宮當上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人一生的夢想,但並非所有年輕女子都有資本被選進宮[詳細]

  • 7港大明清竹雕展鐵筆藝術港大明清竹雕展鐵筆藝術

    竹雕自明代起成為文人和宮廷之中盛行的藝術品,而清代更廣泛發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鐵筆的藝術:明清竹雕」展覽即日起舉行,展出共六十五件竹雕作品,包括筆筒、臂擱、袖珍山水小景、人物雕像等,展現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和想像力,以及竹雕背後的文化意義[詳細]

  • 8遠古小怪蛋:長相奇特 身份成謎遠古小怪蛋:長相奇特 身份成謎

    愛吃巧克力的人都知道,香味濃郁的費列羅巧克力,以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層次,讓人久久回味。然而,一種形似費列羅、來自寒武紀的疑難化石——“古球蛋”卻讓全世界科學家都犯了難。這種遠古化石雖然外形與結構酷似費列羅,但其真實身份卻始終是個未解之謎,[詳細]

  • 9埋存黃沙的寶藏埋存黃沙的寶藏

    猶記得一九九二年一月至二月期間,上海舉辦《長江中游的青銅王國》展覽,由上海博物館特邀江西省博物館把珍藏品展出,公諸同好。主要陳列品是江西新淦(新干縣)大洋洲鄉一九八九年出土的墓葬區文物;雖然分期斷代方面比較複雜和困難,但大致上可推算遠自商代[詳細]

  • 10長安多麗人長安多麗人

    前些天去北京出差,在零下十度的寒風裏排隊四十分鐘,只為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看一場名為「大唐風華」的展覽。單憑這股不知哪裏來的勇氣,應該足夠自稱為「藝術愛好者」吧。[詳細]

  • 111.74億年!科學家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為何叫“南京花”?1.74億年!科學家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為何叫“南京花”?

    電影《侏羅紀公園》或許該改改了——與侏羅紀恐龍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蘇鐵、桫欏,還應該加上一抹亮色——鮮花。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詳細]

  • 12經典名作之《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經典名作之《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

    數年前初次在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邂逅《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The Battle of Alexander at Issus),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幅由德國多瑙河畫派代表人物,西方風景畫奠基人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爾(Albrecht A[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