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套國寶級文物的“前世今生”
- 更新時間:2018-03-19 11:15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417849
古裝劇向來受觀眾歡迎,可你是否知道,乾隆皇帝詠玉的詩有多少首?他隨身佩戴的玉器長什么樣?江南的玉器工匠們,又有著哪些故事?近期,100套國寶級文物來到安徽博物院,講述自己的前世今生。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皇家玉器近一萬九千件(套),數量之多、品質之優,為世界上任何博物館所不及。清代玉器,特別是乾隆朝玉器,被稱為中國古代玉雕藝術史上的高峰。
“中國人喜歡玉,玉文化也很豐富,宮廷玉器應該是那個時代,工匠們技藝的最高水平。”安徽博物院策劃交流部副主任卞堅介紹,100套玉器“皇家用品”,大到敬天地、安邦國的禮器,莊嚴肅穆的佛像、祭器;小到彰顯身份、象征品性的陳設、首飾;甚至日常飲食所用的杯盤箸匙,工藝、造型、紋飾立體展現清代玉雕藝術的巧奪天工。
在省博二樓的臨時展廳裡,為了保護文物,展示燈光打得很暗,在“玉不去身”區域,很容易錯過一件乾隆皇帝最珍愛的“白玉仿古蚩尤聯環”。這白玉蚩尤環可合可錯,兩個圓環共有十個單獨的橫截面,兩環相合時嚴絲合縫。2個環結合的內部有乾隆的題詞,合成手鐲時,題詞被蓋在裡面。
據卞堅介紹,這個看似普通的白玉仿古蚩尤聯環,其實是一件無法複制的國寶。乾隆皇帝詠玉的詩有800多首,但是作詞的僅此一件。白玉蚩尤環橫截面與兩環相疊處,刻著乾隆禦筆:合若天衣無縫,開仍蟬翼相連。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澹禪。往複難尋端尾,色形底是因緣。霧蓋紅塵溫句,可思莫被情牽。
在如此狹小的橫截面上刻出這么多字,更可看出當時玉雕匠人巧奪天工的玉雕工藝。據說這是乾隆一位去世的皇後所贈,乾隆不管走到哪裡都把它隨身攜帶。
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能看到古代帝王、大臣們大拇指上戴著扳指不時把玩的情景。這扳指是用來幹什么的呢?卞堅介紹,玉扳指最早之前是騎射時,用來保護手指的一種用具,後來慢慢演變成權力、地位的象征。
碧玉合巹杯,靜靜擺放著,有一種沉靜之美。據卞堅介紹,巹是瓢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不過這次的合巹杯,卻不是用來喝酒的,而是一種根據合巹杯的含義,通過工匠們的手,制作出來的擺件。
清朝最鼎盛時期,江南、兩淮地區均有專門的玉器匠人給皇家“訂制”。工匠們除了根據皇家的要求制作出玉器,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獨創設計。“當時皇家使用的玉料都是大塊好玉,需要對玉料掏空,這就造成了浪費。”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佈展師介紹,於是工匠們根據實際的情況,主動向皇宮“打報告”,設計一些微型飾品或者擺件,讓玉料“物盡其用”。打完報告,皇宮同意設計圖案後,先用上等的木料制作成型,再上報,皇帝覺得滿意,再用玉器雕刻。
卞堅介紹,從這些文物故事裡,不僅看到的是皇家的生活、曆史背景、工匠的手藝,懂得了白玉無瑕、君子如玉這些成語的含義,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文物,看到的“中國制造”、“大國工匠精神”。
最近,到故宮青銅館參觀的觀眾會發現,有幾個展櫃中的文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古色古香、幾可亂真的青銅器畫像。這畫不但可以讓觀眾領略國寶青銅器的風採,旁邊還有幾行小字說明情況,原來展品2018年2月到5月去美國芝加哥藝術館參展,所以特此向觀眾道歉,敬請諒解,而用畫代替展品,是為了“此物身已遠,繪影憶真身”。
據了解,用繪畫作品代替外出參展的國寶文物,在故宮還是第一次,以往只是在空空的展櫃裡立個牌子說明,現在的做法顯然更人性化。令人驚異的是,這些畫的作者並非畫家,而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金石組組長、著名的青銅研究鑒定專家李米佳先生。“別人在故宮修文物,我是在故宮畫文物。”李米佳笑言。
有內行告知筆者,這樣的畫並非一般的畫家可以畫出,除了技巧,最重要的是對青銅器的了解和熟悉,沒有多年的研究功底無法把文物的細節,尤其是青銅器的鏽跡描繪得如此逼真。於是,我們通過這些畫走近李米佳,認識了一位愛說愛玩愛創新的故宮專家,也走進他沉醉了30年的青銅器的世界。
跟隨李米佳,我們來到他親手策展的故宮青銅器館,這裡曾經是皇帝妃子居住的承乾宮、永和宮,即使在這樣的隆冬季節也遊人不少。故宮的青銅器館1958年開展,是國家級博物館中最早的陳列專館,它一直是故宮文物陳列支柱的“三大專館”之一(其餘兩館是書畫、陶瓷),是故宮的重要文化遺產,經過重新整修之後,在2008年重開。
走進青銅器館,古雅肅穆的氣氛撲面而來,白色宣紙背板襯托著青銅器物的莊嚴,人們可以通過對比背板上面的文字和紋飾圖案,更加深入地了解青銅器物上承載的信息。而展櫃中青銅表面鏽色幽幽,僅僅欣賞如同潑墨潑彩般的鏽跡,人們便可以感受到這些看似沒有生命的古物,發出穿越曆史時空的悠長呼吸。
“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家博物館不同,故宮博物院院藏的青銅器是獨一無二的。”仿佛進入了自己統領的世界,李米佳興奮地給我們講解起來,他表示,正是基於藏品的獨特性,才使故宮青銅館增添了獨特的“皇家”色彩。
據李米佳介紹,北京故宮收藏的曆代銅器有一萬餘件,其中具銘的1600餘件,另有銅鏡5000件,是保存青銅器最多的博物館。“這些藏品絕大部分是清宮舊藏的傳世品。只有少部分是建國後陸續收購的,以及私人捐獻和來自考古發現的。”李米佳告訴我們,其他博物館展出的青銅器是“出土”的,而清宮藏青銅器“傳世品”,是明、清兩代甚至是宋代出土的,這使得故宮青銅器在斷代上“很靠譜”。
“作為傳世品的故宮青銅器與出土青銅器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熟坑’的——當時的皇帝已經把出土青銅器用人工的方法處理過,使之表面不會再繼續生鏽,同時青銅器物表面也更加光滑漂亮。古人除了上蠟、上色之外,究竟還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做‘熟坑’,我們也仍舊在研究之中。”李米佳表示,故宮的青銅器留給後人很多謎,這也吸引著很多專家和愛好者不斷探索。
故宮藏青銅器於國內博物館無出其右者,並且多半的青銅“重器”都在故宮,如商“三羊尊”“亞方尊”,西周“追簋”,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壺”等美輪美奐的古代青銅器都曾經公開展出,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物研究人員和青銅器愛好者,千里迢迢來故宮觀展。
“讓遠道而來的觀眾看一個空櫃子,實在說不過去,我靈機一動就想出了這個畫畫的法子,起碼讓人知道國寶長啥樣。”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繪畫的李米佳笑著說明了他“畫文物”的初衷。今年2月,青銅器館的5件國寶級文物到美國芝加哥藝術館參展,於是,李米佳決定為它們畫像,以慰藉觀眾的失望之情。
在“嵌紅銅狩獵紋豆”的展櫃中,展示的正是李米佳的繪畫作品,和網上搜到的文物照片對照,顏色形狀惟妙惟肖,幾可亂真,但是繪畫比之照片更多了幾分精致典雅的藝術感,宣紙裝裱後那種古色古香的感覺和青銅器館的整體風格很協調。
“‘豆’是古代用來盛肉醬的一種食器,這件狩獵紋豆是一件傳世品,是清宮舊藏,通體紋飾以赤銅鑲嵌,工藝精細,構圖生動,尤其是上面的圖案,非常精美。”說起青銅器的淵源,李米佳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盡顯專家本色。可忽然他話鋒一轉,提了一個問題:“誰知道這幅畫是用什么畫的?”
有人答毛筆和國畫顏料,有人答水彩,李米佳笑而不語,最後揭開謎底讓人大吃一驚,原來竟是用彩鉛畫的。“用彩鉛在宣紙上畫畫我是不是第一個?”他笑得很得意,甚至帶著孩子氣。
為什么要選擇這樣“混搭”的方式作畫呢?李米佳又開起了玩笑:“我這人就喜歡瞎琢磨,總想幹點別人沒幹過的事,這就叫創新。”說起來輕松,實際上用彩鉛在宣紙上作畫是李米佳嘗試了多種繪畫手法和工具之後,找到的最能表現青銅器質感的方式。包括用生宣還是用熟宣他都實驗了很多遍,“生宣表面上會有一些紙毛毛,作畫能產生過渡和渲染的效果。”因此,李米佳最後選擇了用生宣作畫。
“描繪青銅器最困難的是上面的鏽,為什么不用照片代替文物,也是因為照片無法表現鏽的質感和層次,鏽是一件青銅器的精髓,行家鑒定青銅器看的也是鏽,這裡面的學問大了。”李米佳告訴我們,同一件青銅器通常會有好幾層鏽,最外層是綠色的,經過久遠的年代玉化形成綠松石一樣的顏色,第二層是紅鏽,第三層是經過氧化形成的暗色斑塊,“幾層鏽層疊交融,色彩斑斕,想要將這些鏽畫出來還不失其神韻,就需要對青銅器極為熟悉,唯有這樣才能掌控好這些鏽的顏色,把青銅器的神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在嘗試過油畫和水墨之後,效果都不令他滿意,李米佳最終選擇了彩鉛,為了呈現最好的色彩效果,他還專門買了一套價值一千多元的彩鉛。“後一種顏色在前一種顏色上輕塗,能隱約透出下面的顏色,可以表現出一層層的鏽跡,非常有質感。”
經過多次的實驗和失敗,李米佳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為5件青銅器國寶畫出了完美的畫像,由於出國展覽的時間越來越近,最後一張畫李米佳幾乎是熬了三天三夜趕出來的,不眠不休,最終在淩晨4點完工。“青銅器是國之重器,一點也馬虎不得。”
雖然自謙“畫技很業餘”,但宣紙彩繪青銅的逼真效果如此令人驚歎,以至於不少人贊李米佳簡直就是一位“被學術研究耽誤的畫家”,對此,他一笑而過,人們不知道,這些畫的背後是他和青銅器相伴的30載歲月。
參觀完青銅館,筆者來到李米佳的故宮辦公室,這是標注著“金石科”牌子的一處老舊古宮闈,他告訴我,這原是當年宮中皇子就讀的書齋,雖然畫棟雕梁已經殘損,但仍不失皇家氣派,李米佳就是在這裡和青銅器相伴了30年。
畢業於國家文物局開辦的“文物學習班”的李米佳1983年分配到故宮工作,1988年正式來到金石組,師從青銅大師杜乃松,負責青銅器的研究、陳列和保管。
很多人是從《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認識了故宮裡這些默默無聞的專家,他們心靜如水的匠人形象也深入人心,令人欽佩歎服。然而李米佳卻說,他有點另類,他最大的特點是“愛玩”,他的名言是“研究員不是苦出來的,是玩出來的。”
李米佳愛玩在故宮是出了名的,關於他的段子很多。“我30歲左右時還在故宮抓蛐蛐,中午去抓,有好多不開放的地方有蛐蛐,為抓蛐蛐被蚊子叮十多個包也在所不惜。後來帶動不少同事都養蛐蛐,午休時還掐蛐蛐玩,幾個院子的窗台上都是一溜的蛐蛐罐,蓋上都標明大王、二王、三王之類的等級。”團委組織去泰山,李米佳連泰山的蛐蛐也不放過,組織大夥一起去抓大個的蛐蛐,回來後全撒在禦花園外的草地上單獨養。“我坐等著這批蛐蛐繁殖長大,盼著它們秋天鬥蛐蛐得勝,誰成想臨近夏天,這一大片草地全被鏟了,鋪磚了……我的蛐蛐啊!”堂堂故宮研究員為蛐蛐哀歎,讓人忍俊不禁。
李米佳愛玩愛聊,喜歡新鮮刺激的東西,“特斯拉剛出來國人沒啥敢買的,電動車沒人要,我就買了,喜歡就買個大玩具給自己爽。”與一般人對文物研究者的刻板印象不同,李米佳不是一個那么“傳統”的人,反之,他一直以來對“創新”情有獨鍾。大概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李米佳總是會做一些類似於“宣紙彩鉛繪青銅”這樣前無古人的事情。
“第一次用機器檢測文物是我引到故宮來的。”早在2005年,在李米佳申報的課題中,就從北大借用了手持便攜式機器檢測宣德爐的基礎成分,“那時候故宮還沒有自己的檢測儀器。”李米佳一直努力讓自己的思維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
青銅器研究顯然是一件細致嚴謹的工作,然而我從中仍然能感受到李米佳所說的那種“玩”的意趣,因為熱愛才玩得沉醉,玩得興頭,才能數十年沉浸其中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李米佳沒事兒就喜歡鑽進故宮的地庫裡,面對著上萬件來自遠古的青銅器文物,一件一件觀察撫摸,久而久之,李米佳對故宮所有的青銅器都了然於胸,對他來說,這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李米佳癡迷於文物,只要一聽說哪裡有他感興趣的東西,他不遠萬裡也要跑過去尋找。一次,他聽說在青海的一座偏僻古寺可能有他正在研究的明朝宣德年間的黃銅器,他立刻動身,幾經周折,來到青海省樂都縣曲壇鄉的瞿曇寺,卻一無所獲。不過功夫不負苦心人,他最終在青海省博找到了這裡收藏的瞿曇寺文物,其中一件鎏金銅瓶正是宣德年間的黃銅器。
青海之行並未讓李米佳滿足,為了尋找更多的宣德銅器,他又深入西藏,忍著高反的劇烈頭痛把拉薩的大小寺廟、古玩市場甚至藏民家裡跑了個遍,還是一無所獲,最後他偶然在羅佈林卡的一幅唐卡上發現了他要尋找的三足雙耳香爐,這幅唐卡和畫上的法器正是明宣德九年皇帝賞賜給宗喀巴的弟子“大慈法王”的,唐卡上繪制的香爐是當時宣德爐的真實寫照。李米佳的宣德爐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紮在文物堆裡幾十年,李米佳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成為目前國內頂尖的青銅器鑒定專家。他可以通過極微小的花紋、裝飾和工藝判斷文物的年代以及真假,這才是真正的“絕活兒”。
因為對各個朝代的青銅文物極為熟悉,有時候李米佳甚至不用眼睛看,僅憑摸就能知道朝代。他曾經給自己帶的兩個學生出過一道題,兩件故宮館藏的青銅器看上去完全一樣,卻一個鑒定為清代,一個鑒定為明代,依據是什么?倆學生冥思苦想好幾天找不到答案,李米佳最後告訴他們,看上去完全一樣的花紋,明代是鑄的,而清代是刻的,因為明代鑄造技術很好,而清代的刻銅匠技藝高超。“刻的和鑄的摸上去手感不一樣,摸了幾十年一下子就能分辨出來。”
李米佳自詡幾十年來從未看走眼過,“一般假貨沒有能從我眼裡跑掉的。”然而有一次卻極驚險,那件青銅器怎么看都沒毛病,各種細節都堪稱完美無瑕,可他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完全是一種直覺。最後他靈機一動把東西拿到陽光下細瞧,終於發現有細微的透光,原來浮雕的紋飾竟然是粘上去的,“差一點就被蒙過去了。”
李米佳感歎如今的文物造假技術越來越強,“有些是樹脂做的,極難分辨,而且造假者什么顏色都能調出來,鏽跡也模仿得天衣無縫。”作為鑒寶專家該如何應對呢?李米佳腦子裡又有了個另類的想法,他打算去學“造假”,他認為只有與時俱進地了解目前各種青銅器制造技術,才能明辨真假。
於是,李米佳利用假期時間,到山西的張蘭和介休跑了兩趟,當地人繼承了古法制爐的傳統工藝,他親自到村中的小作坊裡學習他們如何鑄造銅器。不僅如此,李米佳還曾南下深圳學習金屬精密鑄造技術,並且在清華大學金屬工藝實驗室觀摩鑄造和錘打工藝。學習不同的青銅鑄造手法差異,能夠幫助他今後更加精准地識別贗品。
李米佳表示,最近他腦子裡又冒出一個想法,他打算到故宮修複組學習一年修複青銅器的技術。“不能只會說不會幹。”李米佳就是這樣一個“腦子裡永遠有想法的人”,包括他苦心研究的“宣紙彩鉛繪青銅”的獨創技藝,他也突發奇想打算運用到文物鑒定中,並且已經畫出了一幅圖文並茂的“鑒定證書”。“一件好的古器物,有畫作陪伴,本身是件藝術品,也有鑒定證書的作用,通常畫畫的人不會鑒定,鑒定的人又畫不了畫,所以我的‘鑒定書’是獨一無二的,這也算文物鑒定界的一個創新之舉吧!”
考古和創新,在故宮專家李米佳身上似乎是一種矛盾的統一,就如同他工作時可以靜心忘我,業餘卻最喜歡看美國科幻大片,宜古宜新,一動一靜,都是真性情。故宮30年的悠長歲月,他終於打磨出了自己獨特的光彩。
根據新華社、中國首都網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上一篇:甲骨文研究的春天來了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浙江良諸博物院重開館 文物擴充近一倍
闊別10個月,閉館改造的浙江良諸博物院於6月25日在浙江杭州揭開神秘面紗。據杭州良諸遺址管委會副主任李新芳介紹,改陳後的良諸博物院共展出文物600余件(組),比原展擴充近一倍。此中,鐘家港的良諸先民頭蓋骨、魚鉤、五千年前良諸先民吃剩的動物骨頭、果核等[詳細]
- 2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上周末與幾位朋友合辦了一場藝術導賞活動,去中環季豐軒欣賞「綠磨坊街」六人聯展。展廳中固然有趙無極等名家的大尺幅作品,我卻尤其被其中一幅靜物畫作吸引,那是俄裔法國藝術家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L,一九一四至一九五五年)的作品《靜物,梨,綠[詳細]
- 3王震與溥儒 藝術「小中見大」
今年三月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參觀過PMQ元創方的朋友,或許對「梅潔樓」這三個字有些印象。三月底「梅潔樓藏畫」(MK Lau Collection)曾在此舉辦「方寸之間——梅潔樓藏手卷冊頁」展覽,遴選五十件梅潔樓主人羅仲榮的書畫珍藏,包括丁衍庸、居廉、陸儼少、吳昌[詳細]
- 4玉琫為飾劍出鞘
古人磨劍十多載,適時才用。現今狂人動輒劍拔弩張,無中生有,顛倒是非黑白,竊以為霸權在握,四處欺凌,亂舞亂砍。 [詳細]
- 5霍金遺物拍賣 論文600萬落槌
據英國《衛報》報道:已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遺物8日於倫敦網上拍賣,包括他的論文、獎牌、獎杯、輪椅,以及一本印有他指紋簽名的《時間簡史》。其中,他在1965年發表的117頁論文「宇宙膨脹的屬性」(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以58萬4750英鎊(約[詳細]
- 6為何清朝妃嬪很多都不能生育?驗屍發現真相
【導讀】古代能被選中進宮當上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人一生的夢想,但並非所有年輕女子都有資本被選進宮當皇帝的女人。 古代能被選中進宮當上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人一生的夢想,但並非所有年輕女子都有資本被選進宮[詳細]
- 7港大明清竹雕展鐵筆藝術
竹雕自明代起成為文人和宮廷之中盛行的藝術品,而清代更廣泛發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鐵筆的藝術:明清竹雕」展覽即日起舉行,展出共六十五件竹雕作品,包括筆筒、臂擱、袖珍山水小景、人物雕像等,展現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和想像力,以及竹雕背後的文化意義[詳細]
- 8遠古小怪蛋:長相奇特 身份成謎
愛吃巧克力的人都知道,香味濃郁的費列羅巧克力,以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層次,讓人久久回味。然而,一種形似費列羅、來自寒武紀的疑難化石——“古球蛋”卻讓全世界科學家都犯了難。這種遠古化石雖然外形與結構酷似費列羅,但其真實身份卻始終是個未解之謎,[詳細]
- 9埋存黃沙的寶藏
猶記得一九九二年一月至二月期間,上海舉辦《長江中游的青銅王國》展覽,由上海博物館特邀江西省博物館把珍藏品展出,公諸同好。主要陳列品是江西新淦(新干縣)大洋洲鄉一九八九年出土的墓葬區文物;雖然分期斷代方面比較複雜和困難,但大致上可推算遠自商代[詳細]
- 10長安多麗人
前些天去北京出差,在零下十度的寒風裏排隊四十分鐘,只為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看一場名為「大唐風華」的展覽。單憑這股不知哪裏來的勇氣,應該足夠自稱為「藝術愛好者」吧。[詳細]
- 111.74億年!科學家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為何叫“南京花”?
電影《侏羅紀公園》或許該改改了——與侏羅紀恐龍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蘇鐵、桫欏,還應該加上一抹亮色——鮮花。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詳細]
- 12經典名作之《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
數年前初次在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邂逅《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The Battle of Alexander at Issus),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幅由德國多瑙河畫派代表人物,西方風景畫奠基人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爾(Albrecht A[詳細]
- 和氣生財6/李家超:推廣禮貌服務 提升香港魅力
-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赴北京述職
- 吸引力足/寧德時代來港落戶 設國際總部及研發中心
- 免簽生效 到中國經商旅遊更方便
- 特區政府斥美打「法案牌」干預港事務
- 高鐵載客量超越疫前 短途增幅大
- 民進黨處心積慮搞「台獨教育」
- 市區「輕微僭建」 研申報後暫緩執法
- 情牽兩岸/創業台青深耕國漫IP 傳播中華文化
- 施政報告前瞻/設中醫藥專員 建數碼化中藥平台
- 兩岸京劇一脈傳 好戲連「台」見情深
- 投資信心提振 恒指連升六日共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