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地域文化 >

安徽“火熥”使用史

更新時間:2018-04-24 16:50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289736

安徽“火熥”使用史

要知道民間仍然不乏能工巧匠,可以用心打磨一件器物。但這離我們所說的匠心已經漸行漸遠了。在這個工業文明繁榮的今天,一些手工藝被大肆吹捧後充盈了莫須有的內涵,甚至被貼上藝術品的標簽,看似升華了價值,卻可惜遠離了農家的一畝方塘和柴火炊煙,尤為遺憾。

火熥(音同“通”),算是皖南山區的徽州農家最常見的“工藝品”了。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一個用竹篾編織,內膽盛入炭火的小火盆,算不上什么過冬神器,卻是冬天來臨時,所有和我一樣的客鄉人最溫暖的想念。

在徽州,即便是數九寒冬,零下氣溫的日子並不多。但我聽說有些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徽州都扛不住這裏的寒,因為北方的鄉村有炕,屋裏燒著取暖的柴禾,城裏有暖氣,只要不出門,就不覺得冷,可是徽州沒有。

徽州的鄉村,無論冷熱都沒處躲、沒處藏,外邊熱就到屋子裏涼快涼快,屋裏冷就到外邊的陽光底下暖和暖和。所以,徽州人是最知冷暖的。

“火熥”是徽州人用來烘手、暖腳的禦寒用具,也是徽州民間自古以來就有的物件。徽州火熥分為兩部分,外觀是用竹篾編成,內空外圓,上面有竹片編制成的拎把;內空用來安放火缽。

火熥暴露在外的圓口都配有尺寸相當的網狀火熥蓋,一般是用銅絲或鉛絲編成;火熥把手的一側都配有一雙銅制或鐵質的像筷子一樣的“火熥箸”,鑲插在火熥把上。取暖的時候感到火力不夠時,就手取下“火熥箸”,沿火缽四周松一松炭灰,這時,炭灰上面便會裂開一道道縫,那焐在下面的炭火就露一道道通紅的亮光,火力頓時又上來了。

火熥所用的炭大多是農家自己做飯燒菜時未燃燼就退出來的柴炭。火熥用的上等炭是山茶籽殼燒成的炭,結實耐用,保暖時間長,可以從早用到晚。在鄉下,婦女們串門時,圍裙下面一定是罩著一只火熥;冬日的陽光下,鄉鄰們把火熥籠在膝頭,邊取暖邊家長里短。

在徽州,“火熥”是被廣泛使用的,每家每戶都有,人們除了用來焐手焙腳取暖,也用它來烘烤衣服、保溫飯菜。

春種秋收,大雪蓋來,冬日裏少了很多要打理的田地,按理來說,是時候休息一個月,好享受清閑,可憨厚如他們,總是喊著閑得發慌,從白晝到黑夜怎么打發,才是艱辛又漫長的。於是,停不下來的農家人們開始用這個取暖的寶貝制作各種好吃的。粽子、春蒿粿、撻粿、山芋……凡是一切米面糧食,擱在鐵絲網的蓋子上,再用毛巾搭在拎手上蓋住烘焙一會,不一會烤得兩面焦黃,脆皮的饅頭、糖粿和面餅不出意外成了好吃小鬼們哄搶的零嘴。

婦人家常往搪瓷白碗擱點桂圓紅棗,加兩個糖水蛋,用火熥煮的咕嚕咕嚕地冒泡,蒸汽突突地頂著蓋子,在我心裏,這樣的畫面才配得上“小火慢燉”四個字。

關於火熥還有很多軼事。

我媽告訴我她們小時候甚至上課都離不了火熥,桌子下一人擺一個,烤完手腳烤食物,一到冬天,教室裏總是飄滿了烤紅薯的味道,大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物質雙豐收吧。

因為需要傳熱出來,火熥是不能完全密封,鐵網會有一些均勻的洞隙,掉些東西進去自然也成了家常便飯,糖粿烤得開裂,漏了糖漿,烤火時意外掉進去瓜子殼,只要掉進了異物,都會燒出各種不同的味道,有的還很刺鼻,這時仿佛觸動了有獎競答的開關,小鬼們就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猜剛剛掉進去的又是什么。

仔細想想好像也不盡然是些完美的回憶,說起來我對火熥還有些陰影。

鐵網傳熱,脫了鞋烤腳總是會太燙,於是我們大多穿著鞋子直接烤,幾個孩子在桌上玩著麻將、紙牌(家風,見諒……),忽然就聞著一股塑膠烤焦的味道,然後就會被姐妹們指著笑道:“你的鞋子又烤焦了!哈哈哈!”神經大條的我總是用火箸把炭火撥得很旺,不記得這樣毀了多少雙鞋子。

小時候性子急,寒假回外婆家玩,總是開心地拎著它到處亂跑,絆倒了就會打翻蓋子,草灰灑了一地,炭火一顆顆滾出,站起來傻眼盯著這一地狼藉,低頭不語等大人前來數落,聞聲而來的外公先是急忙關切有沒有燙著,無事之後自然免不了劈頭蓋臉一頓訓。外公凡事講究,總會一邊拿來小鐵鍬細細地鏟幹淨,一邊數落我以後不允許跟個瘋丫頭似的亂跑,但小孩家總是不長記性的,如此反複。每每挨訓,一旁的外婆這時就會過來打圓場,遞給我一個燒的正旺的火熥,又讓我捧著撒歡去。

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裏我和舊時夥伴聚在外婆家的院子裏,暖和的陽光從東邊山上照過來,我們圍坐在小方桌上嬉鬧,學大人一般撥弄火箸,等不及地去翻看米粿烤焦了沒,外婆外公坐在一邊的藤椅上曬太陽,腳下是布鞋、棉鞋被烘烤的味道,昏昏欲睡。

民間的婚、喪大事中,火熥也是必不可少器具。迎親嫁娶,嫁妝中一定會有一對貼上了紅喜字的精致火熥,寓示香火綿延。

根據今日頭條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港生商丘溯源中原「三商文化」港生商丘溯源中原「三商文化」

    作為中華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商丘催生了影響後世的商業文明。「商文化」的千年流衍遞嬗,促進了商品流通與工業生產的發展。在「商文化」的影響之下,誕生了與晉商、徽商齊名的豫商。這些商人勵精圖治,在中原大地留下許多經商佳話。6月16日,「2018范長江行動─[詳細]

  • 2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搭上一輛舊得快要散架的老巴士,從西巴基斯坦進入印度國境的時候,已經是八月末了。我遇上的第一位印度人獨自端坐在遠處的紅土上,那裏離國境不遠。他那幅樣子突然吸引了我。 [詳細]

  • 3古代也有商品造假 那時古人如何打假維權?古代也有商品造假 那時古人如何打假維權?

    自古以來造假和打假都是永久的熱點話題,可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人如何打假。 [詳細]

  • 4讓寧夏得到發展的「閩寧模式」讓寧夏得到發展的「閩寧模式」

    閩,是福建簡稱。要談的是寧夏,為何跟福建扯上關係呢?先讓你想一想。上世紀1997年前後我去過寧夏,當時首府銀川仍未怎樣開發,整體條件不太好。現在讀資料才知道,原來寧夏,尤其是西海固,因為條件特別困難,於1996年開始被中央作出重點幫扶。回頭說1997年[詳細]

  • 5中葡文化創意匯聚澳門中葡文化創意匯聚澳門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主辦、特約夥伴美獅美高梅呈獻,第一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近日開幕,帶來五大亮點活動,包括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漢文文書——東波塔檔案中的澳門故事」展覽及講座、中國與葡語國家文藝晚會,[詳細]

  • 6良渚遺址見證中華五千年良渚遺址見證中華五千年

    大部分人對於中華文明史的了解開始於河南安陽殷墟、西安兵馬俑等遺址,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中華文明的探尋首站將會落在杭州,因為經過八十多年來中國四代考古人的不斷發掘證明,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起源。[詳細]

  • 7透過「文化之窗」 講好中國故事透過「文化之窗」 講好中國故事

    2010年,當時我還是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上海市長韓正支持,在當年上海世博會成功閉幕後,把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運到香港展出。日夜更迭的都市場景,千餘名動態人物,繁忙的汴河漕運以及喧鬧的街[詳細]

  • 8林鄭訪法 簽協議加強推廣美酒旅遊林鄭訪法 簽協議加強推廣美酒旅遊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前日在波爾多展開法國的行程,她表示,香港是波爾多的主要葡萄酒市場,法國更是香港最大的葡萄酒貿易夥伴,而相關貿易在香港2008年豁免葡萄酒稅後蓬勃發展。她期望兩地繼續保持緊密關係,並鼓勵法國和波爾多的葡萄酒商積極參與舉辦多年的[詳細]

  • 9粵民眾過文化年 省博日迎逾萬客粵民眾過文化年  省博日迎逾萬客

    豬年春節,拒當「懶豬」。今年新春「文化味」尤濃,各個城市裡的圖書館、博物館齊齊人氣急升,意外成為市民熱門聚腳地。廣東部分博物館需要排隊逾1小時才能進場。春節期間,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省博物館日均接待[詳細]

  • 10彩調入村屯 廣西彩調劇團新春送戲下鄉彩調入村屯  廣西彩調劇團新春送戲下鄉

    ■傳統彩調劇目頗受觀眾歡迎。香港文匯報廣西傳真回家過年的人步履匆匆,街道上的車流人流也漸漸減少,各行各業進入到了節日「待機狀態」。而此時,廣西彩調劇團團長蔣劍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早上剛剛結束表演[詳細]

  • 11煙花禁令來由與爭議煙花禁令來由與爭議

    中國人的習俗都喜歡在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以增加節日氣氛。不過,隨着人們對煙火隱患的認識加深,以及發現對環境破壞不可忽視,世界各地近年都興起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措施,有人認為這是順應潮流的合理舉措,也有人覺得這是踐踏了人們歡樂的權利。總之,每[詳細]

  • 12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銘記慘痛災難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銘記慘痛災難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人把「跳舞、跑馬」視為香港生活方式的代表,可見「跑馬」在香港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香港自鴉片戰爭割讓予英國後,也很早就引入賽馬活動,1846年香港島的一片沼澤被填平了用作比賽,這就是今天的跑馬地(Happy Valley)。賽馬最初只是一年一[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印度的城鎮怎可用一個“吵”字形容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