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水墨的n+1種可能

更新時間:2018-10-03 21:0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767697

水墨的n+1種可能

圖:張羽的裝置作品《上水》

上周末的香港會展中心很熱鬧:這邊廂,趙無極的巨幅畫作《1985年6月至10月》在蘇富比現代藝術晚間專場拍賣中,以5.1億港元的天價成交,刷新香港拍賣史上最高成交畫作紀錄;那邊廂,典亞藝博及水墨藝博在會展中心三樓同場展出,邀請倫敦、紐約、布魯塞爾等城市的畫廊參與,涵括器物、繪畫及裝置作品等種類多元的展品。

尤其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水墨藝博展場中的「水墨+」項目,取名「一念」。來自內地與香港的十一位藝術家合作展覽,巧妙借用「水墨」元素,透過動畫、裝置、水墨畫作及影像等媒介,闡述各自對於「水墨」這一既傳統又現代的藝術概念的認知。

其實,「新水墨」在當代藝術語境中,並不算新鮮的概念。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畫家呂壽琨已開始以香港為基地,探索傳統水墨的未來發展路向。呂壽琨以及他的學生如周綠雲和王無邪等人致力於探求的「新」,更多反映在畫作內容上。以往,我們提及「水墨畫作」,總會即刻想到宋代的山水和明代的仕女與花鳥等等,不論大筆揮毫抑或細筆勾勒,風格都是寫實的,畫山是山,畫鳥是鳥。而在六七十年代「香港新水墨畫運動」的倡導者如呂壽琨等人的筆下,抽象成為水墨創作的一種可能。那些不求寫實或形似的畫作,用水墨及宣紙為媒材,也是試圖拉近傳統媒介與當下表達的關聯。換句話說,水墨不該是指向舊時候的,水墨創作者理應從當下的社會景狀及藝文思潮中汲取靈感。

呂壽琨那些以「禪」為主題的系列畫作,丁衍庸的糅合諧趣漫畫風格的水墨創作,還有周綠雲結合西方抽象表現主義技巧與中國傳統書畫筆法的抽象作品等,都是「新水墨運動」的典型例證。而「新水墨」在數十年前香港的萌芽與發展,與香港這座城市糅合東西的獨特氣質不無關聯。等到一九八○年代之後,內地開放,新思潮湧入,新水墨或者說當代水墨的概念在內地亦掀起一股不小的風潮,既有李津等人用水墨這種在人們慣常印象中清麗高雅的媒介來創作極富世俗煙火氣的女性形象,也有李華生以線條和墨色濃淡鋪排抽象畫作,宛若將觀者引入一重冥想的、形而上的氛圍中。

上述藝術家,不論性情風格與文化背景如何迥異,卻都嘗試在內容上變革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作,而且,他們進行的水墨實驗都沒有脫離筆墨。而對於谷文達以及張羽等藝術家來說,「水墨」這個概念不該繼續被水、墨和宣紙等元素框限──他們試圖擺脫筆墨,用裝置甚至多媒體等方法,以呈現「水墨」概念中蘊含的空與靜等微妙意味。

因此,我們見到張羽創作出裝置行為藝術作品《上水》,將眾多茶碗整齊排列在宣紙上,再將碗中加滿茶,茶水溢出杯外,在宣紙上留下形狀及情態各異的抽象圖形;我們也見到谷文達用人的頭髮製成墨來創作,或是將中文打散、重置或再整合,以營造出既遠且近、既熟悉又陌生的觀感。這種種創意,不單在作品內容上,也在承載的媒介上。當「新水墨」的發展開始脫離筆墨,當新鮮的科技手法不斷滲入藝術創作之中,水墨的發展在當下彷彿進入一個更灑脫自在的情境之中。

因此,當我們在今次「一念」聯展現場,見到洪強和馮明秋的動畫作品,見到黃琮瑜藉由電腦程式創作的短視頻,以及管偉邦以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台發布的影相為藍本創作的裝置作品,我們並不會冒失地提出「這與水墨有何關聯」之類的問題,而是嘗試開闊想像,嘗試理解今天的藝術家,在面對當下社會、文化以及科技元素的更迭時,或做加法(結合不同藝術門類與風格),或做減法(將水墨既有概念的牽絆減至最低),將不停變動的時代景狀與藝術創作勾連,以尋找建基於水墨、同時也超出於水墨之外的表達。

有人說,水墨在當下的種種實驗,為了求新而求新,有「過猶不及」之嫌,而在我看來,只要保有水墨的氣質與最本真意涵,任何的變通與互動、加法或減法,都不應該被低估或輕視。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