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一帶一路”更像中藥,而香港正是”可以幫助這個處方寫得更精准的一員”

更新時間:2016-12-04 14:54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55852

“一帶一路”更像中藥,而香港正是”可以幫助這個處方寫得更精准的一員”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機器人工程師,畢業前先在學校實驗室向教授學習基礎知識,畢業後可以赴海外留學,將來進入與機器人行業相關的企業工作。”

這是正在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就讀的劉約翰的夢想。劉約翰生於1997年,正值香港回歸那一年。對這些出生於香港回歸前後、“一國兩制”下成長的青少年,人們稱之為“回歸一代”。

這19年來,他們經曆著香港特區發生的大小事情,與這片土地一起走過低穀與高潮。同年輕的香港特區一樣,他們既迎來了風華正茂的歲月,也難免面臨“青春期躁動”的困擾。

“回歸之後港人當家做主,對自己的生活、文化,甚至環境都有了新的思考。相較於上一輩而言,我們這一代香港年輕人更關心本地的社會事務。”在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港生陳天虹說。

陳天虹4年前從香港大學碩士畢業,選擇“北上”繼續深造。“我的人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南方,來北方讀書,可以獲得‘北方’的思維,兩種思維方式可以讓我獲得更多探索事物的角度。”

來內地四年,陳天虹不僅僅是“讀萬卷書”,更利用時間“行萬裏路”。最近1個半月,他已經遊走了西北、西南、東北的9個省區。

“一帶一路”更像中藥,而香港正是”可以幫助這個處方寫得更精准的一員”

遊曆中,陳天虹印象最深的是“到處都在修地鐵”,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些地區在科技、經濟、民生等方面發展速度不比內地一線城市弱,國家的軟實力比從前有很大的進步。

即將博士畢業的陳天虹將返回香港工作。回港後,他希望能充分利用到他在內地的學習經驗,從事與內地香港教育相關的工作,推動兩地的教育發展,取長補短。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這一代青少年面臨的特殊的時代背景。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夢想,對家園的發展抱有期待,各人早在心底描繪出一幅幅未來的藍圖。

正是出於能為香港、內地的共同繁榮施展自身才華的渴望,他們對於香港的教育、社會的紛爭、與其他地方相比的競爭力等議題都非常關注,也希望香港將來繼續發展、減少紛爭、更加融洽。

在公屋長大的劉約翰,特別體會到香港青年人的不易,尤其關注香港高企的樓價。他認為,這是他們一代人要面對的最大難題。“樓價如此高,我希望政府可以大刀闊斧改革,讓青年人可以有一個安身立命的住所。”

這一代普遍感受到競爭的激烈。今年14歲的香港少年梁思宏即將升讀高中。從小到大,梁思宏一直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上各種補習班,不停追趕大大小小的目標,跨越不同的障礙。

不過,他在學業上努力奮鬥的同時,並沒有把夢想埋沒,不忘為自己訂立職業志向:投身“杏林”。“我夢想將來能當一名醫生,因為家裏人很多都是長者,希望能盡我的能力照顧和幫助他們。”

雖然梁思宏來自中產家庭,並不愁衣食。但在與記者的交談中,他依然充滿了對將來擁有安穩生活的期望,靠自己雙手打拼的渴求。從現實角度看,在香港當醫生收入高,他向記者表示,希望賺取理想的薪酬,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同樣出生於1997年,劉約翰的大學同學張輝力對於將來似乎少了一份激情,平淡生活便是他最大的願望。“我想在家讀好書然後求到一個好職位,以後平安地生活。”

中學就讀國際學校、來自富裕家庭的張輝力坦言,自己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比較少,也不熱衷於參加學生組織和社團,可是近幾年香港社會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讓他對這些問題日漸關注起來:“我認為政府一定要與民眾溝通對話。”

張輝力並不認為社會矛盾和撕裂等問題來自於內地人來港。他認為,隨著內地與香港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兩地人員往來日漸密切,兩地保持良性互動很重要,希望雙方都能釋放更多的善意。

劉約翰認為,香港與內地同心協力是必須的,“這關乎港人的福祉”。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需要背靠祖國發展,雖然內地與香港彼此之間的互信和溝通仍有些摩擦,但應該會逐步得到改善。

在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港青周詩妤發現,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經濟發展等方面已經不亞於香港。尤其是內地近些年的蓬勃創新氛圍讓她備受感染,她考慮自己畢業後“在內地發展,可能在餐飲或新媒體方面進行創業。”

“因為‘占中’等事件,外界有的人對我們這一代可能抱有誤解,認為我們太過偏激。其實,參加占中的只是香港年輕人中極少的部分,並不代表所有香港年輕人的想法。”周詩妤說,“我們這一代也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讓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現在香港年輕人常常以主觀的方式想問題,很少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希望年輕人去到別的國家交流,培養同理心,學會尊重、包容、負責任,做到‘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彭韻僖近日出席

“一帶一路”更像中藥,而香港正是”可以幫助這個處方寫得更精准的一員”

“一帶一路”專題講座會,致辭時對在場的香港青年學生寄予厚望。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不但讓香港這個“超級聯系人”有了更大施展平台,也給香港年輕人提供了全新發展機遇。香港書店裏,就時常見到有年輕人捧著“一帶一路”相關書籍細細品讀。香港首個以大學生為聽眾對象的“一帶一路”專題講座會在期待中如約而至。講座會邀請國家商務部駐港貿易處負責人和香港貿易發展局高級研究人員現身說法,為香港大學生們介紹“一帶一路”的有關知識和進展情況。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在講座中把“一帶一路”生動地比喻為“一道中醫的處方”,把傳統經濟合作模式喻作“西藥”。有別於西藥清晰明確的服用指示和處方,“一帶一路”更像中藥,具有更多自由發展空間,而香港正是”可以幫助這個處方寫得更精准的一員”。在這當中,年輕人的作用不可或缺。

會場上探討氣氛濃鬱,學生們認真聽講並做筆記。會後近200名學生向組織者——未來之星同學會發來電子郵件,講述了自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與思考。

香港城市大學信息管理專業四年級生湯裕彤表示:“現在的青年成為了香港社會最活躍、最核心的元素,更加可以在‘一帶一路’機遇到來之際扮演重要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學法律系五年級生張心怡也認為:“在中國走出去的同時,我們也不能當自滿的井底之蛙。假若我們不願參與其中,不願去配合,只會逐漸被邊緣化。”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二年級生鄧穎敏認為:“青年有時間、有精力發展自己無限的可能性,作為協調者、建設者、文化交流大使的時候,也是在挑戰自己打破固有安全區的時候。青年最珍貴的就在於勇敢,勇敢地走出去,一切的機遇源於敢想敢做。就算只是擔當一位友誼大使,一樣可以好好發揮自己。”

據悉,當天的講座會由香港知名青少年交流團體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講座會以在線自由報名的方式面向全港公開招募學生聽眾,近500名香港大學生踴躍報名。除了舉辦講座,主辦方表示,約30名香港大學生將於12月18日至27日,前往“一帶一路”沿線的巴爾幹半島三國交流訪問。浸會大學人力資源管理三年級學生江澤鳴說,這次去的國家非常特別,平時也鮮有接觸,“希望有新的發現“,期待訪問結束後回來跟大家分享。

類似趕赴相關國家廣交朋友的舉措,越來越多。比如,香港青年協會推出了“一帶一路一友情”計劃,鼓勵本地青年走出去,探訪2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城市。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和公民教育委員會今年也首次推出了“‘一帶一路’交流資助計劃”。

“一帶一路”更像中藥,而香港正是”可以幫助這個處方寫得更精准的一員”

今年2月,香港青年協會計劃剛一推出,就收到千餘份報名表,大部分來自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青年。翻開旅遊計劃書,可以看到一個個充滿創意的行程:5名大學生將前往俄羅斯,與當地人進行料理比賽;數名在職青年將走訪東帝汶天然香梘品牌的生產村莊及社企,共同打造高增值項目;6位香港醫學生與斯裏蘭卡醫學生合作進行社區外展行動……

彭韻僖指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是溝通,包括政策、設施、貿易、資金的溝通,更包括“民心相通“,這對香港年輕人將來的事業發展有很大幫助。

湯裕彤深有感觸地說,香港騰飛的曆史,就是述說一代又一代香港青年抓住國家發展機遇、靈活應變、艱苦奮鬥的曆史。香港大學翻譯系三年級學生彭珍妮表示,有很多人認為,香港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相比上一代只需努力奮鬥就能改變社會經濟地位,這一代的青年似乎對社會失去信心,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感到迷茫。但是每個時代都有專屬的機遇,

“一帶一路”推行就代表了香港當代青年機遇的來臨。

通過“走出去”接觸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有助於直觀了解“一帶一路”。香港城市大學測量學三年級生黃慧心認為:“香港與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往經驗有限,尤其對這些國家的宗教、文化、社會和經濟制度缺乏了解,此乃香港發展成‘超級聯系人’的最大挑戰之一。”

因此她建議:“政府應設立‘多元文化交流基金’,鼓勵不同機構和少數族裔團體在香港舉辦交流活動。還應增加大專院校交換生和交換學者計劃、工作實習計劃、海外義工服務計劃等,以豐富香港青年在‘一帶一路’議題上的交流與體驗形式。同時,學校在教育通識課程中,也應加入伊斯蘭商業法規內容、國際地緣政治知識等相關的國際元素。”

與香港近日出現的少數“港獨”分子侮辱國家、鼓吹分裂的鬧劇相反,香港高校青年學子們表現出的對相關倡議、國家戰略的高度關注以及渴望抓住機遇、參與其中的熱情,既是對彭韻僖等長輩期望的回應,更代表了香港青年一代的主流姿態。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17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