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更新時間:2016-09-01 09:36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248222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對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來說,經濟周期的影響往往具有疊加效應,全球經濟繁榮時,往往表現得機遇叢生,而一旦全球經濟進入長周期的下行狀態,則更加挑戰林立。在當前全球經濟弱複蘇新常態下,香港金融市場就由於身處“四重”夾縫而顯得格外尷尬:利率上跟隨美國,美國在加息,估值天花板下移;經濟上跟隨中國,中國經濟下行,基本面堪憂;很多上市公司盈利受人民幣彙率影響,人民幣貶值壓力顯現;金融環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民粹風險由於經濟壓力而有所放大。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而在香港金融市場普遍蕭瑟的大環境下,保險業務的長期增長顯得格外醒目,而背後的一系列成因,也更加發人深省。

如果說過去赴港搶購打折奢侈品是一種內地風尚,那么現在,赴港投保已成為一種倍受青睞的“新潮流”。2005~2014年,內地訪客新增保費年均複合增長33%,到2015年9月底達到210億港元。相對應的總保費複合增長57%。內地訪客投保產生的保費相當於國內保費總額的3%。

香港保監處發公告稱,今年上半年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新造保單保費額為301億港元,占上半年個人業務的總新造保單保費的36.9%,並接近去年全年總和;此外今年2季度單季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購買量增至創紀錄的169億港元,同比大漲138%,同比漲幅亦刷新曆史紀錄。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據了解,香港保險公司支付傭金比例遠高於內地保險公司,期繳保單傭金約占首期保費的70%-80%,有的甚至高達100%;躉繳保單傭金約占總保費的5%-7%。

保監會形成一種共識,從增長的保費來看,在不考慮內地居民自主投保的假設下匡算,近兩年來國內非法代理香港保險傭金收入十分可觀,且呈現逐年快速增長的態勢。

“暑假一家三口去香港玩了幾天,除了購物外,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買保險。”王琦(化名)昨日告訴記者。去香港保險真的保險嗎?

從產品結構看,最受內地客戶歡迎的是壽險產品。香港壽險產品備受內地客戶青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香港壽險產品更具“品質”。相對而言,覆蓋范圍更廣、索賠服務較好、回報較高、保障更全面、條款更吸引人。我們研究了4家內地和4家香港保險公司有關危重疾病和儲蓄計劃的星級產品後,發現香港壽險公司一是對早期危重疾病和原位癌提供更廣泛的覆蓋,二是索賠較慷慨、容許多次索賠、最高可為基本保額的300%,三是儲蓄計劃方面更早地保證投保人可取回繳納的總保費,投保人到80歲的預期回報可達到1680%,而國內保險公司為800%。

其次,香港壽險產品更加“便宜”。保費定價由兩大部分組成,純保費與附加費用。其中,純保費又分為風險保費和儲蓄保費。內地產品較香港產品最大的差別就是風險保費和附加費用的差異。第一,風險保費是根據死亡率和發病率的精算假設計算出的。香港人均壽命較長(83歲,內地75歲),這使得死亡率和發病率假設較低,因此,相對應的產品定價也較低。而且,香港保險市場較成熟,大型壽險公司都有自己的精算數據庫,使香港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相比之下,內地險企不太成熟,大多數公司沒有自己的用於定價的精算數據庫,而是從再保險公司購入。這也是為什么內地產品同質化的原因。雖然內地大型險企逐步開始建立自己的數據庫,但和香港壽險公司的差距難以迅速消失。第二,內地險企的附加費用較高。內地市場投保率低,難以覆蓋高昂的經營開支。這些費用將在定價中凸顯,轉移給投保人分攤。第三,香港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一向較高(5%~8%),所以它們能夠分給投保人3%~6%的回報。

最後,短期市場波動的刺激作用不容忽視。除了更好的保障功能外,內地訪客可以通過香港壽險產品進行財務和遺產規劃,並一定程度上實現對沖人民幣貶值風險的目的。應該說,這種短期成因造成了一系列非審慎的羊群行為,給人民幣貶值預期的自我強化培育了微觀環境,給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帶來了額外的複雜性,也給內地金融市場和中資保險企業的成長帶來一定挑戰。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保監會稽查局聯合北京保監局對北京地區四家外資壽險公司和兩家中介機構進行調研發現,參與非法銷售香港保險主要有三種模式,其中以各類理財、咨詢機構為主導。

據悉,各類理財、咨詢機構或依托港資背景,包括香港保險中介機構在內地設立子公司、內地機構反向設立或收購香港保險中介機構兩種情形,或與香港的保險中介機構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將內地客戶轉介紹給香港中介機構並收取傭金。

事實上,非法銷售香港保險產品時,在香港地區有分行的中資或外資銀行也參與其中。據介紹,這類銀行往往通過私人銀行或家族辦公室為有外幣資產配置需求的高端客戶推薦香港保單,客戶有投保意向後安排至香港簽約。

除此之外,部分有香港保險代理資格的香港人到內地駐點,或內地居民到香港考取代理資格後返回內地開拓業務。內地金融機構的個別銷售人員也兼職推廣香港保險,成功後將客戶轉介紹給內地代理機構或香港代理人,獲取一定比例提成。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介也成為非法銷售的宣傳平台。保監會稽查局介紹,非法銷售香港保單的手法花樣翻新,誘導客戶赴港購險。例如,理財、咨詢機構及香港代理人通常以注冊互聯網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方式開展宣傳,定期舉辦產品說明會、理財高峰會、理財知識講座邀請潛在客戶參加,並為有意願的投保客戶提供往來機票、酒店住宿甚至迪斯尼門票、購物代排隊等優惠和服務。

還有一批不容忽視的消費群體就是私人銀行客戶,這一人群投保金額較大,一旦客戶形成投保意願,可全程提供高端私密化服務。

一些機構和個人所銷售的產品多為儲蓄分紅險、重疾險以及醫療保險,往往把香港成熟市場保險產品的保險責任與內地產品進行比較,揚長避短。以香港保誠公司的雋升產品為代表,特色是演示收益高,可以多幣種配置;香港重疾險特色是定價比內地低,保障疾病種類比內地多;高端醫療險的特色是保障金額高、全球合作醫療機構多、理賠便捷(可以直付)。

正當其時,國家外彙管理局給香港保險潑了一盆冷水:“境內居民購買香港分紅類保險尚不合規”。言外之意就是,內地客赴港購買投資型險種,得不到政策法規為之兜底,出了事責任自擔。事實上,監管層曾多次以從技術手段收緊內地客買港險。2月初,銀聯重申銀聯卡境外單筆刷卡上限5000美元。本月中旬,第三方支付也下發了“限刷”通知,個人單筆支付金額不超過人民幣3萬元整。

種種跡象表明,此前一直處於邊角地帶的香港保險,一步步被逼近監管牢籠。值得指出的是,前述所有的“限制”,並不是針對那些真正有保障需求的消費者。國家外彙管理局明確指出,如果是旅行、商務活動、留學等,需要購買個人的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是屬於服務貿易類的交易,在外彙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許和支持的。所以,抱著保障為目的的內地客,大可不必擔心這一監管的沖擊。

那么,“限制”的用意到底何在?在高達數百億港元的內地客所供保費中,剔除正常年繳數萬元的投保需求,真正被外管局盯上的,是那些以美元計價的超5萬美元甚至達百萬美元保費的天價保單。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在外彙儲備減少的情況下,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單,隱藏的洗錢風險正在不斷上升。”複旦大學保險系教授陳冬梅指出,一次性購買大額保單,其中包括提前支付保費、保單貸款、一次性付清、保單分配、受益人變更或提前退保,可能會讓一張保單變成不易被人察覺的洗錢工具。而對於投保人而言,只要在短時間內能夠套現,他會不計退保損失成本,只要能把大資金提回來就達成了本意。

“漏洞”終究被堵住。可預見的是,香港保險商的好日子恐怕沒有以前那么多了。值得玩味的是,銀聯重申支付規則後,香港保險股曾出現過一波跌勢。業內曾預期,“限刷”規則會導致香港險企今年的新增內地客保費出現縮減。筆者了解到,香港大額保單普遍支付保費都在10萬美元以上,而5000美元上限意味著買方要刷卡數十次甚至上百次,如果碰到樹懶這樣的業務員,那要刷到猴年馬月?

對於香港金融而言,赴港投保的“新熱潮”,既是短期彙率因素導致的羊群行為,也是香港金融專業優勢、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的顯現。因此,我們認為,香港金融雖尚在短期蟄伏之中,但依舊具有未來可持續增長的基本面潛力,這也是我們對全球經濟未來進入上行周期後、香港金融市場的繁榮充滿期待的根本原因。

到香港買保險:市民赴港“買買買”旅程中的重要一站

根據北京商報、 新快報(廣州)、 第一財經日報(上海)、信息時報、彙通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