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香港“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煺”

更新時間:2016-05-10 12:25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91923

香港“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煺”

從太平山山頂眺望維多利亞港,星光璀璨,由此香港被稱為“東方明珠”,霓虹燈也是香港往日繁榮的見證。而今,霓虹照舊,但香港的往日繁榮卻不再。

在香港中環舉行的競爭力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表示,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下跌,主要原因在於其綜合增量競爭力下降明顯。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自2012年開始增長放緩,至2014年,綜合增量競爭力已跌至全國第32位,同比下降14位。“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的城市發展局面始終沒有改變,香港過於看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不少規模較小、新興但極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從長遠看缺乏新型產業業態的支撐和引領。

“一直擔心香港綜合經濟競爭力有一天會被內地城市超越,沒想到這么快就成為現實。”香港中文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坦言港深之間綜合競爭力的此消彼長在意料之中。沈建法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深圳雖然不是在各個分項上都名列第一,但因其競爭力較為平均,沒有“拖後腿”的情況出現,所以總體競爭力領先。該報告顯示,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仍有長遠、潛在的競爭優勢。沈建法對此表示樂觀,他認為“未來幾年香港還會繼續保持領先”。

社科院公布的這份報告引起香港各界廣泛關注。不少香港媒體感慨:“30年前又有誰會想象到今天深圳的樣子?”《太陽報》刊文認為,在港深關系上,深圳再也不是過去那個香港幫助長大的小弟弟,其勢頭蓋過香港。文章說,深圳的榮光,正是當下香港的尷尬。盡管香港還保留著可持續競爭力的優勢,盡管香港獨特的地位和體制上的優勢仍不可企及,但它“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的現狀,至少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掣肘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香港政爭導致的內耗,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可以說,香港被深圳超過以及香港的衰落,只是早晚的事。香港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鄭赤琰認為,一個城市的興起靠有容乃大,愈是有容,便會向上向好發展;反之,不能包容、甚至出現歧視行為,這個城市便會往下沉淪。

香港《東方日報》16日發表社評稱,深圳短短30多年間由僅有3萬人的邊陲小鎮發展成人口過千萬的大城市,經濟總量由1.7億元人民幣增至去年逾1.6萬億元,預料今年甚至可以超過香港;更令人注目的是,深圳彙集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創新科技企業,南山區已取代北京中關村成為中國的“矽穀”,競爭力不斷增強。反觀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固然停滯不前,經濟總量從回歸時占全國18%降至現時不足3%,而創新科技產業更是遠遠落後,連成立創科局也受阻於立法會,根本無法與深圳相提並論。說到底,香港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的桂冠拱手讓人,一切都是自己不爭氣造成的。《頭條日報》回顧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剛起飛時,香港人有夢想、敢冒險、創業的多,但現在香港逐漸成為一個無夢的商業城市,在創新方面落後於內地很多城市。還有媒體說,現在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的投入甚至比一些非洲國家還要差。

也有些香港輿論勸香港人不要把競爭力被深圳超越看得太重要。香港《明報》接連發表評論文章稱,競爭力是怎樣一個概念,應怎樣比較,其實“國際標准”各有不同,經濟學人智庫(EIU)、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等都做競爭力調查,用的指標各有不同,其中世界經濟論壇去年9月公布的結果顯示,中國香港排第七,中國大陸排第28位,以這個排行榜計,香港遙遙領先國內其他地區。《明報》認為,僅看排名榜上的升跌,容易產生香港競爭力“大不如前”的“錯覺”,但談論現代社會城市的競爭優勢,還應包括知識創造的能力和速度、社會的多元和包容環境、激發創意的能量等因素,香港很多方面仍比內地城市有明顯優勢。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城市,要做到與內地城市一樣的高速增長是較為困難的,且根據不同的指標、比較方法而得到的結果也會有差異。鄧淑德表示,香港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可與倫敦及紐約媲美,不必因這一次綜合競爭力跌落榜首而感到失落。

“亞洲四小龍”崛起於上世紀60年代,創造了令世人驚歎的“東亞奇跡”。“亞洲四小龍”中的四大經濟體通過大力發展外向型、市場化經濟,成功抓住西方資本主義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承接了美、日等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轉移。這三次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經濟發展讓“四小龍”一躍跨入世界發達經濟體行列。以香港為例,自1960年始,連續三個10年內,實現十年一次的經濟總量翻一番。“東亞奇跡”,名不虛傳。

往日的輝煌更加印襯著今日的落寞,如今的“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漸緩,增速已遠不及當年。縱觀“四小龍”在1960年後的經濟增長史,不難發現,盡管四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在短期內時有波動,但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確是漸行漸緩的。還是以香港為例,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創下年度增速20%神話的香港,如今的經濟增長率已連續3年不及3.1%。據彙豐預測,2015年香港GDP增速為2.3%,比去年又將下降0.2%。

伴隨著“東亞奇跡”的衰亡,四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一齊步入放緩期,香港和新加坡都無一例外。同樣與勁頭不及當年的新加坡相比,香港也毫無優勢,反而在這場經濟賽跑的馬拉松裏,被當年並肩作戰的小夥伴將差距越拉越遠。這究竟是為何?

馬拉松賽跑,靠的自然是耐力與速度。總而言之,起點相同時,比的是平均速度。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場馬拉松賽跑中,香港與新加坡的賽跑速度如何。馬拉松初期,香港與新加坡經曆了一輪爆發期,兩者速度交替領先。隨後賽跑速率漸漸降低,但自1988年之後,香港的經濟增速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年超越過新加坡了。

漫漫經濟成長路中,曾爆發了1998和2008年的2次金融危機,“亞洲四小龍”無一幸免。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引發了一場長時間的經濟衰退,“四小龍”中的3個在1998年都出現了負增長,衰退最嚴重的當屬香港,經濟出現了-5.88%的負增長。2008年的金融危機波及范圍更廣,香港再次成為四大經濟體中受到沖擊最大的一個,在2009年經濟倒退2.46%。時隔二十年,兩次金融危機;不一樣的起因,香港卻承受了基本類似的結果。

兩次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留給香港的創傷都是“四小龍”中最沉重的。這究竟是曆史的偶然,還是必然?

目光繼續回到國內,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

正如本文上篇所述,香港在1997年回歸時,GDP相當於國內經濟總量的近20%,想必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俯視感。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內地經濟的騰飛,停滯的香港經濟早已不複當年雄風。深圳自1980年來,年均增速接近20%,增長最快時超越60%,即使放緩也還保持著約10%的快速增長。深圳的騰飛足以創造第二個“東亞奇跡”,也更加反襯出香港經濟的落寞。

香港一向以自由經濟著稱,ZF對市場實施自由放任的政策——靠制度,不靠人。這也是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在上世紀助力經濟增長的利器。但隨著少數資本家(四大家族)逐步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市場也隨著激烈的角逐由自由競爭市場演變成了現在的寡頭壟斷,完全放任的自由主義真的還適應現在的香港嗎?

少數地產商坐享經濟發展中土地增值的收益,不斷通過擠壓其他行業與個人生產創造的價值來膨脹自己。關系居民切身生計的水電、能源、電信等領域,本身就是容易形成自然壟斷的行業,ZF的放任自由,導致的必然是這些行業的壟斷,最終影響到的卻是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

市場不是萬能的,這只看不見的手也會有失靈的時候。即使一向鼓吹自由市場的美國君,也從來沒有實行過真正完全的市場主義,ZF永遠都是背後的那只手,適時的時候便會伸出來。

放任自由的本意,並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自由,而是強調通過市場競爭的機制,通過這只看不見的手,更好地來配置資源,達到生產活動的最優化。但香港現在的自由市場制度已經違背了它的初衷。

試問,如果一個經濟體在基礎民生、公共事業和地產都是寡頭壟斷,再自由的經濟制度,意義何在呢?又是誰的自由?

如果以為制度能解決一切,每個人都成為制度流水線上的一個沒有思想的螺絲釘,無人站出來,無人擔責,無人作為,再好的制度,也會成為畫地為牢的囚籠。

不少香港媒體和知名人士紛紛為提升香港競爭力提建議。香港《英文虎報》在題為“香港在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中輸給深圳”的文章中稱,香港總商會主席彭耀佳表示,特區政府有能力和手段使香港再次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他呼籲香港人增強競爭力,包括提高服務水平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他說,香港應抓住內地“一帶一路”經濟大戰略所帶來的機遇,“這就好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南華早報》的報道中,彭耀佳還強調穩定政治環境的重要性,並表示,一個更加遵紀守法的社會將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而去年肆虐全城的“占中”活動“極具破壞性”。

香港《明報》社評認為,香港若要提升競爭力,不僅要打破政治僵局、創新科技,還要解決土地房屋成本高昂等問題。城市競爭力報告指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房地產價格增長過快,高租金擠壓了其他行業的利潤空間,阻礙新興產業發展,“這個描述很准確”。單就“價格競爭力”而言,“購物天堂”已岌岌可危,旅遊業也承受更大沖擊。文章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宜以新思維應對土地問題,如劃出部分郊野公園土地供各方發展、盡快落實持續填海造地,多管齊下,讓政府有土地儲備。

沈建法對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表示出極大信心,他認為現在香港在建的大型基建工程和項目完工後將大大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例如高鐵可連通香港與內地城市,有效優化珠三角地區的交通網絡,為香港帶來可持續的經濟效益;本地地鐵線路的擴建工程也將加強城市內部發展的推動力;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建成後,更可穩固城市交通樞紐的領先地位。沈建法特別談及香港經濟結構的獨特性。他說,香港的經濟主體以服務業為主,因此發展的方向應是與內地周邊城市的互通。香港要合理利用內地城市經濟發展的機會,來推動本地金融服務業和商業服務業的發展。鄧淑德認為,香港應好好運用自身優勢,特別是世界級的金融服務業,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深港通”的落實。香港企業也可積極進行升級轉型和拓展內銷,大力發展內地市場。

談到未來港深之間的競爭,英國學者帕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深圳複制香港在發展過程中的“守成”現象,或許其綜合經濟競爭力很快就又會被香港反超,畢竟香港在城市發展上更加國際化,也更為西方市場所認可。比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美國排名保持第一,中國香港從去年第四位升至等二位,中國內地排名第22位。

根據環球時報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