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生 活 > 美 食 >

讓人們對筷子「刮目相看」

更新時間:2019-05-07 17:30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775756

讓人們對筷子「刮目相看」

圖:不少人用餐時左右開弓,同時使用勺子和筷子

你用什麼吃飯?這個看起來不成問題的問題,竟然蘊藏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王晴佳的《筷子:飲食與文化》以豐富的材料和生動的文筆對此作了分析。本書原為英文,此後又有了日文版和韓文版,現在又譯成了中文,使身處筷子發源地者得以方便閱讀,真是中文讀者的一樁快事。對西方人而言,此書無疑開闢了一條獲取「新知」的渠道,而對從小就使用筷子的中文讀者來說,閱讀此書除開闊眼界外,更令人對每天都用到的筷子「刮目相看」。

作者至少回答了三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吃飯的,我們為什麼用筷子吃飯,用筷子吃飯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胡一峰

《筷子:飲食與文化》以考古材料與文獻相結合,對「筷子」的起源作了一番探究。從考古材料來看,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不少動物骨頭製成的長短不一的棍,有的考古學家稱之為「骨箸」,認為很可能是筷子的前身。這些原始筷子並非僅用來取食,也是一種廚具。同時,新石器時代骨製、金屬製的刀、叉也有發現,但數量少得多。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刀叉的數量越來越少。這說明了筷子與刀叉的此消彼長。王晴佳認為,從戰國開始,用餐具取代食指取食,才逐漸成為多數中國人首選的餐飲習俗,而手指取食最終被摒棄,則到了漢末。那麼,筷子靠什麼在餐桌「爭奪戰」上勝出呢?原因顯然是多方面的,大體而言,一方面是取食的實際功能所需,另一方面自然是餐桌禮儀等文明規範的變遷。

筷子如何博得「C位」

從取食的實際需要來看,吃什麼和怎麼吃,都影響到了筷子的命運。吃過中餐的人,相信都聽過「趁熱吃」這句客氣話。從自然條件上說,這種偏好與中國大部分地區除了夏季都寒冷乾燥有關。正是中國人的熱食偏好,顯出了筷子作為餐具的優越性。道理很簡單,如果用手去取燉煮或者浸泡在滾燙肉湯裏的食物,既不方便也不衛生。不過,把熱的食物送到嘴裏,可選擇的工具並非只有筷子一種,至少還有勺子。對於燉煮的食物比如各種「羹湯」而言,用勺子吃確實更加方便。因此,筷子剛出道時,並沒有馬上佔據「C位」(網絡用語,象徵中心位置)。在中國古代很長一個時期內,勺子才是主要的餐具,筷子不過起到輔助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筷子雖處次要地位,卻也是必要的餐具。羹湯裏有肉或蔬菜時,用筷子可以把它們方便地送入口中。更何況,筷子還可以用來攪拌、混合煮食器中的食物。

王晴佳認為:「真正推動筷子廣泛使用的,是日益受到青睞的麵食,始於一世紀的中國,其他地區則稍晚一些。在這之前,勺子是主要的飲食工具。」筷子地位的上升,一方面與吃米飯有關,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南方地區,筷子在夾取成塊的米飯時顯露出更大的優勢。而且,從宋代開始,稻米的食用與前代相比有了明顯增加,烹飪技術也飛速發展,吃食的豐富進一步促進了筷子的使用,這也促使孟元老作出了「今皆用箸也」的判斷。麵食的豐富使傳統意義上的「飯」與「菜」合而為一,尤其是餃子和麵條的普及,對筷子的使用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前地位更高的勺子反而變得可有可無了。

食物的形態也為筷子「上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一般而言,以肉食為主的地區,刀叉會佔上風,隋唐時期人們食用的肉類食品增加了,人們使用的餐具卻依然和漢代、魏晉時一樣是勺子和筷子。王晴佳認為,這是因為唐朝人承接了兩漢及此前的烹飪傳統,在烹調前把肉切成一口大小,於是,筷子依然是理想的取食工具。而且,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炒這種烹飪方法開始流傳。被炒製的食物體積不能太大,因而筷子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這一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造訪日本的法國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有過十分辯證的論述:「小塊的食物和可食的食物,具有一種一致性:食物呈小塊狀以便入口,而小塊食物也就體現了這一食物可吃的特質。東方食物與筷子之間的合作關係不僅僅是功能性或工具性的:將食物切小是為了能用筷子夾住,而使用筷子也是因為食物已經被切成了小塊,二者相輔相成。這樣的關係便克服了食物與餐具之間的隔閡,使二者融洽無間。」

這本書還指出,對筷子流行產生影響的,除了吃什麼之外,還有怎麼吃。具體而言,合食制的流行促進了筷子的使用。合食制起源於宋代,到明代已經相當普遍。而涮肉以及火鍋等大家歡坐一桌的餐食的流行,更使筷子變得不可或缺。

「筷子」裏的文明

如書中所言「食品生產、製作的方式改變,對飲食工具的選擇有重大影響」。反過來看,筷子「征戰」餐桌的過程,也為改變文明的內涵作出了貢獻。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文明與野蠻具有相對性,二者並非截然對立。彼時以為文明者,他時以為野蠻;彼國視為文明者,他國以為野蠻,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書中指出,歷史上從很早開始,東亞人特別是中國人,就以使用餐具與否來區分文明程度的高下。到了宋代,士人更加看重自己的文化傳統,往往用是否使用餐桌和餐具吃飯,來衡量其他民族的文明程度。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甚至認為只有用餐桌、餐具,才符合聖人的要求。但實際上,雙腿垂下來坐在椅子上,並非漢人固有,而是一種「胡俗」。人們對於筷子的態度,也經歷了類似的轉變。史料記載,來到大明王朝的朝鮮人,發現當時中國人不再使用勺子吃飯,感到十分震驚。直到現代,韓國、朝鮮仍然使用成套的勺子和筷子進餐,這在某種意義上保存了中國的古禮。而今天的中國人發現在韓國買筷子必須買勺子,也會覺得十分驚訝。這種有趣的「循環」,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明的非線性演變模式,有助於培育多元包容的心態。

在發展和傳播的漫長歷史中,筷子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隱喻。據說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定情詩是「少時青春老來黃,每結同心配成雙。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來時要共嘗」。如果將之視為一道謎,那麼謎底就是筷子。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筷子的多重寓意。首先,筷子成雙成對、不可分離,與夫婦偕老的願景相脗合;其次,筷子與滋味有關,可以引申為同甘共苦,品嘗人生況味;最後,筷子是生活必需品,也可指代生活本身。明代之後,「筷子」的稱謂取代了古老的「箸」,其諧音是「很快有子」,在多子多福的文化祈願下更能討得口彩。因此,在中國,筷子自古以來就承擔了「求親」的任務。筷子也經常出現在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有關愛情、婚姻的傳說故事裏。比如,在日本,筷子被譽為「生命的支柱」,用來紀念人生中重要的日子。

筷子在生活中的使用還有許多別的講究,有些屬於風俗,有些可能就可歸入「迷信」,不少流傳至今,對此書中也引用大量史料作了富有趣味的說明。不同質地的筷子也被賦予不同的內涵。佛經中把「竹箸瓦碗」認為「和尚家風」就是一例。范進中舉的故事流傳甚廣,而當它被納入「筷子」的文化視野下時,下面這段話就有了新的意涵:「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說:『世先生因尊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箸來。范進又不肯舉。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可見,竹箸象徵清廉簡樸,象牙、黃金質地的筷子則代表驕奢淫逸。在特定的道德語境下,筷子成了表達價值規範和倫理訴求的媒介。

詩文和圖像的史料價值

復旦大學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說,《筷子:飲食與文化》「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史著作,也許,這是筷子第一次成為歷史研究的一個課題」。其實,除了有趣的內容之外,這本書還給人方法論的啟發。

首先是器物與文明的研究。從世界範圍來看,確實存在一個隨着唐文化的傳播而初具規模的「筷子文化圈」。亨廷頓在其著名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把世界劃分為三大文明,即西方基督教文明、東亞儒家文明和中東伊斯蘭文明。世界上還存在三大飲食文化圈,一是中東、南亞和東南亞等地,二是歐洲、南北美洲、澳洲等地,還有就是東亞。而三大飲食文化圈對應了三種取食方式,即用手指取食、刀叉和筷子,有意思的是,這又與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儒家文明大體符合。從中我們又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器物與文明之間的內在聯繫。在一定意義上,器物更具「文化惰性」而難以在歲月流逝中改變,因而也就更執拗地表達着一種文明最內核的主張。

其次是以詩文和圖像研究歷史的方法和技巧。從古到今,可能沒有哪位史學家有意識地為「筷子」保存過史料。令人驚嘆的是,王晴佳不但從史籍中鈎沉歷朝歷代使用筷子的痕跡,從壁畫等材料中尋找古人使用筷子的視覺圖像,而且還從浩瀚的文獻中搜羅了大量詩歌、小說等材料,生動地說明筷子是一種文化密碼,就好像滿月在中華文化中預示着團圓,而柳條象徵着離別那樣,寄託着人們不同的心理和情緒。書中引用了李白的《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以及宋代鄭獬的「投箸不能食,卻立倚長松」,表明「投箸」代表了一種傷感的心情。而敲打筷子則可以抒發喜悅的心情,白居易就寫過「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來表達他與劉禹錫相逢時的高興。這一切無疑都為我們理解筷子的文化內涵提供了幫助。

在全書的結尾,王晴佳寫道:「總之,筷子數千年來陪伴着東亞、東南亞地區的人民,已經成為連綿不絕的文化傳統。如同生命一樣,這一充滿活力的傳統,將會賡續延綿、代代相傳。」而據我的觀察,當下不少年輕人用餐時左右開弓、同時使用勺子和筷子的情況似乎也在增多,這或許和近二三十年來西餐、韓餐、日餐等湧入中國有關。當今世界的文化交流永不停息,餐桌可能只是極小的一例,卻也折射出文化變遷的毫光。從這個意義上說,筷子的故事必然將繼續延續,也必然會不斷改寫。

【來源:大公報】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新派武俠小說家梁羽生與桂林米粉新派武俠小說家梁羽生與桂林米粉

    新派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屈指一算已去世九年,最近翻看他的《廣陵劍》,讀到武林中人進店子,要了桂林馬肉米粉,一碗倒進口裏,招呼店子再來一碗,如是吃下了六七碗,真的豪氣。後來到了桂林才知道當年馬肉米粉店子用的是茶杯似的碗,比湯碗和飯碗細小,大抵兩[詳細]

  • 2排骨裏超多血水和細菌,一個妙招臟東西全都泡出來,徹底清幹凈排骨裏超多血水和細菌,一個妙招臟東西全都泡出來,徹底清幹凈

    第一步:醬排骨裝進一個盆子裏。 第二步:用溫水浸泡排骨,溫水的量盡量能沒過排骨,溫水能夠去除排骨表面的油汙。第三步:加入一些食鹽,食鹽能夠殺滅上面的細菌。第四步:加入一些面粉或是澱粉,因為它們具有[詳細]

  • 3立秋過後,食用蓮藕時要註意什麽?立秋過後,食用蓮藕時要註意什麽?

    蓮藕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維生素、膳食纖維、鐵、銅和鞣酸等補益成分,不僅營養價值高,還能健脾止瀉、清熱涼血、補血生血和消瘀止血等。不過蓮藕性質寒涼,脾胃虛寒者要少吃,產婦產後半個月再吃,不搭配白蘿[詳細]

  • 4八大經典早餐主食,糖尿病患者怎麽吃升血糖慢八大經典早餐主食,糖尿病患者怎麽吃升血糖慢

    臨床工作中,經常看到糖友因為早餐飲食不當,導致餐後血糖升高而懊惱一整天。為了幫助糖友既吃好早餐,又控制好早餐後血糖,我總結了八大經典早餐主食對血糖的影響,糖尿病患者怎麽吃升血糖慢。1.米飯曾經是我國[詳細]

  • 5煮銀耳時,別傻傻的只會剪碎,少了這一步,煮出的銀耳不黏不出膠煮銀耳時,別傻傻的只會剪碎,少了這一步,煮出的銀耳不黏不出膠

    煮銀耳時,別傻傻的只會剪碎,少了這一步,煮出的銀耳不黏不出膠。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真的是越來越高了,尤其是現在天氣也變得越來越冷了,而且現在這一個季節的正是人們大有食欲的季節,也正是滋補身體的季節,相信對於很多女性朋友來說都非[詳細]

  • 6黃鱔補血氣營養好黃鱔補血氣營養好

    鱔魚,也叫黃鱔,長魚海蛇等,味鮮肉美,刺少肉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於質水底層,在我國各地均有生產,以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鱔魚體型[詳細]

  • 7一隻白米糉一隻白米糉

    才過小滿,我家兒子就網購回來一些五芳齋的糉子,品種繁多,蛋黃鮮肉、板栗鹹肉、五穀雜糧、紅棗豆沙……吃來吃去,總覺不是我想要的味道,我說:還是最愛那隻白米糉啊,可惜現在真是很難買到了。兒子很是不解:白米糉有什麼好吃的?他還年輕,自然不懂。[詳細]

  • 8妳媽喊妳回家喝湯啦!湯要這樣喝才有營養!妳媽喊妳回家喝湯啦!湯要這樣喝才有營養!

    煲湯是中國人喜歡的食補養生方式之一,尤其是廣東人,對“湯”的熱愛甚至達到瘋狂的地步,有句俗話:“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大口喝碗湯,快活似神仙。 [詳細]

  • 92018十大網紅食品:最好吃的都是套路2018十大網紅食品:最好吃的都是套路

    “排隊3小時,拍照5分鐘;品嘗5分鐘,測評2小時”,才是網紅美食的正確打開方式。2018年,食品界的營銷腦洞越開越大,凡食用必留下痕跡都能成為當下最火的營銷賣點。在本年度的網紅比拼中,食物食用後的清理難度就跟[詳細]

  • 10火鍋雖好味,涮食需有道火鍋雖好味,涮食需有道

    香港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與雪無緣。到香港後,時不時懷念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的孩提時代,更懷念下着雪、泡着溫泉、吃着火鍋的「冰火二重天」。那是一種於雪熾熱、於火冰涼、對影成雙的絕美。香港雖然沒有雪,但是火鍋卻格外有人氣,滿街的火鍋,有粵式的、[詳細]

  • 11台灣新娘不一樣的年味台灣新娘不一樣的年味

    放上目魚乾、蟶乾、豬骨、香菇、竹蓀等食材,煮上一道香噴噴的福州特色菜“太平燕”,是台灣新娘陳靜秋在福州度過20多個春節印象最深的“年味”。[詳細]

  • 12凍果江湖:老味兒沒落 新貴掘起凍果江湖:老味兒沒落 新貴掘起

    消費升級驅動市場變革,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凍梨、凍柿子今冬銷量銳減;黃桃、草莓銷量大漲。今冬具有冰城特色的“水果凍貨”開始走俏。隨著冰城冬季鮮果供應品種和數量的增加,市民消費升級等因素帶動下,冰城傳統美[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排骨裏超多血水和細菌,一個妙招臟東西全都泡出來,徹底清幹凈

排骨裏超多血水和細菌,一個妙招臟東西全都泡出來,徹底清幹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