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大灣區 > 產業技術 >

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更新時間:2017-11-02 10:49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5491480

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香港科研團隊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戶,通過香港科研和資本驅動、珠三角打造產業鏈的模式,深度整合大灣區要素資源並形成協同效應,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這已成為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的一大特色。

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研發團隊組建的深慧視(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今年5月,是一家研發高速高清三維成像系統的高科初創企業。“我們的設備相當於給機器人安上了眼睛,目前主要應用於工業生產和醫療健康,目前中郵和阿裏巴巴的物流已開始運用。”深慧視CEO丁克博士介紹。

丁克說,選擇在大灣區成立公司,因為這裏有大量高端技術人才,也有大量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人員,而且這些人都很年輕,非常努力且具有不怕失敗的精神。

他表示,即將設立在香港科技園的公司將主要針對高端研發,把生產線設立在深圳是因為這裏有完整的供應鏈,在周邊兩小時車程內就可以找到所需的各種供應商,且有大量的風險投資機構。

在這一輪創新創業浪潮中,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物聯網研發部總監高民博士,依托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已經在廣州南沙成功孵化了兩家高科技公司。

“以前香港是店,廣深是廠。未來的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研究、高端研發力量聚集香港,香港成為提供產業發展引擎的廠,廣深成為市場銷售的店。”高民說。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像丁克、高民這樣來自香港的高科技人才采取香港研發、珠三角落戶的模式發展科創企業。

“目前世界處在科技變革的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最需要香港強大的科研以及自由經濟體的優勢,發揮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三位一體的功能,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港深莞廣佛世界產業創新鏈。”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梁琦表示。

記者發現,香港高校擁有長期積澱的、來自全球的優秀高端科研人才、成熟配套的基礎科研投入和教育,這群高校科研力量正成為大灣區科創企業的一大助力。此外,香港金融業也在資金和人才上助力大灣區產業鏈的科創企業發展。

香港金融青年會主席張永康指出,有金融基因的香港人參與大灣區企業高管團隊,有助於做好資本運作和融資。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香港可在粵港澳大灣區擔當金融樞紐角色,特區政府將會通過大灣區規劃,加強區內金融服務的互聯互通,通過香港風投、私募基金和香港新經濟體上市平台的發展,推動大灣區創新經濟發展。

大量集高端生產要素、基於自主創新的高科技企業紛紛選擇落戶粵港澳大灣區並得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也催生了對投融資項目、企業發債、上市集資、銀團貸款等覆蓋企業創新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需求。

建銀國際董事長、香港中國並購公會主席胡章宏告訴記者,建銀國際專門成立創新業務委員會,鼓勵公司業務創新。此外,還特設了“成長型企業中心”,尋找在科技、醫療、汽車、可選消費品及媒體等高長型行業所屬企業相關投融資機會。建銀國際已經投資了包括螞蟻金服、滴滴打車、美團-大眾點評、大疆無人機、今日頭條等企業。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具有產業集群優勢及其他地區難以複制的協同效應。香港應充分發揮基礎科研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深度整合大灣區要素資源,提升對珠三角產業鏈的輻射范圍和能力,並以此為契機發展新型經濟,實現城市的轉型升級。

自從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被寫入政府報告後,大灣區的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今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聯合簽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協議。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近日表示,特區政府將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積極跟進和落實相關工作。

10月30日,普華永道在香港發布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新機遇》。“大灣區11個城市處於不同增長階段,整體發展亦面臨多項挑戰,建議大灣區可以香港、深圳、廣州三地作發展核心。”普華永道中國資深經濟學家趙廣彬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

趙廣彬指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11個城市以經濟總量劃分可分為三個層級,“不同城市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城市發展不均衡意味著城市之間內部發展機會巨大。”

例如,第一層級的香港、廣州、深圳各自GDP總量均超過或接近兩萬億元;第二層級包括佛山和東莞,各自的GDP均在6500億元至8500億元區間;第三層級的六個城市,各自GDP處於2000億元至3000億元之間。同時,澳門人均GDP相當於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幾乎是肇慶的十倍。

考慮到上述因素,報告認為大灣區可以港穗深三個城市作為發展核心。趙廣彬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廣州和深圳的核心地位更為突出,三個城市經濟實力旗鼓相當,應該以此為基礎,強化建立彼此之間緊密合作的“三”字型世界級城市群,“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大特色,國內外都沒有距離如此接近的三座大型城市。”

在這個“三”字型世界級城市群中,香港核心包含澳門、珠海和江門;廣州核心則包括佛山和肇慶;深圳核心包括惠州、東莞和中山。他指出,這個“三”字型世界級城市群的優勢是盡量延續地區現有的發展格局,保持各城特點,同時突出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個核心城市的領導作用,輻射和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

普華永道香港稅務咨詢合夥人曾慧賢坦言:“我自己在深圳工作,住在香港,這樣往返上班長達十年以上,深圳和香港並不存在競爭問題,深圳主要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科技研究人才、創業者、企業家等,而香港則以金融、專業服務見長,雙方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經濟體量龐大,亦擁有全國甚至全球競爭力明顯的優勢產業。數據顯示,廣東省去年一、二、三產業的比重依次為4.6%、43.2%、52.1%,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5個百分點,而服務業則低4.4個百分點。報告也指出,大灣區應提升制造業競爭力,進一步開發高增值工業。

從行業來看,廣東省制造業增加值去年達到2.88萬億元,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達到7620億元,占比約26%;八大產業的總產值均超過1000億元,包括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紡織服裝及服飾業、汽車制造業等。

同時,趙廣彬指出,企業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核心,粵港澳大灣區更聚集了一批全球領先的大型企業。比如,去年財富500強榜上有15家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合計營業收入高達6.45萬億元。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存在三套行政制度以及三種稅制的差異,給大灣區內人員流動、物流和資金流的自由往來帶來了阻礙。比如,按照現有的規定,香港或澳門居民在任何12個月內於內地工作或停留連續或累計超過183天,須向內地申報並交納內地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高於港澳。

毫無疑問,科技創新將是未來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主要動力。“香港擁有全球知名的大學,一些前沿尖端的科研成果可以到深圳落地,廣東具備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紮實的制造業基礎,未來這些初創企業可以通過香港來進行融資、上市等活動,形成香港科研和資本驅動、珠三角打造產業鏈的模式。”曾慧賢表示。

近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港澳在大灣區中的發展非常重要,也將從中獲得廣闊市場腹地、經濟結構改善等益處。

郭萬達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一國兩制”,這是世界上其他灣區所不具備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與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支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關,因此港澳在其中有著不可缺少的地位和作用。”

郭萬達指出,從概念上講,“大灣區”面向海洋,意味著開放,這與中國如何在新形勢下參與全球治理、如何使“一帶一路”倡議吸引更多國家響應、增加與世界的互聯互通,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共同中國高速發展的成果亦息息相關。港澳作為獨立的關稅區,在國家的開放型新經濟和新格局中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題中之義。

他還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工業4.0、全球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毫無疑問將擔當“創新驅動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該區域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創新科技產業、高端的制造業等,如果能夠協調、高效發展,將產生不亞於美國矽穀的效應。

同時,郭萬達認為,從智庫的角度看,首先,粵港澳大灣區解決了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受到“跨境”阻隔的問題,其本質是建立一個通勤、高效的都市圈,建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其次,對於香港、澳門這種城市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為它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腹地,使其得到更大的空間和市場;第三,結合珠三角制造業帶來的創新科技,港澳可以獲得新的產業增長點,有利於改善其經濟結構;另外,港澳居民也將更方便地在內地上學、就業、購房、養老等,獲得生活上的便利。

從整體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郭萬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很好地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都市圈的競爭,它擁有生產要素流通便捷的市場、創新發達的科技產業、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它還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但是,優勢若不能很好地運用,也會帶來發展上的障礙。

郭萬達指出,關於“一國兩制”,如果過於強調“兩制”差異而非“一國”便利,三個地區都會產生相對不太融入、抵觸的心態;生產要素、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對接,仍要繼續協調並形成共識;粵港澳大灣區應定位為多中心、多樞紐、有分工、有合作的城市群格局,粵、港、澳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要基於市場去分工和配置資源,所謂的“龍頭之爭”並沒有太大意義。

他還表示,“除了"多中心"外,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政府也要有所作為,帶動城市功能的一些分工,基於各地區的區位、資源優勢等,進行合理的分工。”

郭萬達還就如何有效調動港澳各界更好地參與大灣區建設指出,中央各部門已在采取措施,解決港澳居民在內地面臨的實際問題,讓港澳居民在內地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包括港澳地區的一些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等也能在大灣區中獲得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根據新華社、21世紀經濟報道、中新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 為港青覓「伯樂」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 為港青覓「伯樂」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暨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昨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暨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昨日在港舉行,創會會長、中道集團董事長莊紫祥表示,大灣[詳細]

  • 2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日前在廣東調研期間強調,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央的重視明確了大灣區的發展方向,結合粵港澳優勢,形成一個基於市場分工的更緊密的經濟體系。圖為[詳細]

  • 3王志民: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王志民: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31日於《學習時報》頭版刊出文章談香港創科工作。王志民指出,要深刻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香港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堅守「一國」之本[詳細]

  • 4方玉輝:大灣區經驗與發展對「一帶一路」建設起示範作用方玉輝:大灣區經驗與發展對「一帶一路」建設起示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副教授方玉輝醫生分享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開放發展。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各城市的貿易十分強大,而且區內城際交通發達,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樞鈕及重重要試點,而大灣區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對「一帶一路」建設具[詳細]

  • 5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香港科研團隊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戶,通過香港科研和資本驅動、珠三角打造產業鏈的模式,深度整合大灣區要素資源並形成協同效應,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這已成為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的[詳細]

  • 6台灣學界訪大灣區 讚大陸發展神速台灣學界訪大灣區 讚大陸發展神速

    由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和中華匯智協進會聯合主辦的台灣學界大灣區考察團近日先後赴香港、澳門、珠海、廣州、深圳,參訪了港珠澳大橋、澳門大學、橫琴新區、暨南大學、黃埔軍校、深圳大學、前海新區等地,參觀了「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詳細]

  • 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於香港作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於香港作家

    身邊寫作的朋友,最近的話題扯上粵港澳大灣區。 話題焦點香港作品能否進入大灣區,再而是登上網絡,成為內地網絡文學一部分,這是未知之數,卻讓人期待機會來臨。[詳細]

  • 8崔世安冀大灣區與澳門互促發展崔世安冀大灣區與澳門互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實施,立法議員高開賢、宋碧琪關注澳門如何參與其中。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希望大灣區發展可為澳門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指出三點要做好準備迎接“規劃”出台,包括解放思想,不單走進灣區,灣區都會走進澳門;加強認識灣區[詳細]

  • 9香港藝術產業可與大灣區共利香港藝術產業可與大灣區共利

    日前看了一個大灣區書畫展覽,近百幅參展作品來自十一個地方的四十位藝術家,內容涵蓋書法、國畫,以至西藏唐卡。參展者工作或居住在順德、佛山、中山、南海、澳門、江門、新會等地,甚有「大灣區」的代表性,因而引起我觀看的興趣。[詳細]

  • 10林鄭:大灣區為香港經濟產業注入新動能林鄭:大灣區為香港經濟產業注入新動能

    【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湃豐報道:由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的「中總世界華商高峰論壇暨『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機遇」2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詞時表示,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詳細]

  • 11澳人代視察“渝新歐”通道取經:借鑒“一次報關”經驗融入大灣區發展 澳人代視察“渝新歐”通道取經:借鑒“一次報關”經驗融入大灣區發展

    “渝新歐”通道自一一年開行,由重慶集裝箱站出發至德國杜伊斯堡,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線放行,班列運行全程監控。有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推動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合作,要思考進一步打通經貿往來,在未來創設更好的貨物運輸網絡。同時在融入粵港澳大灣[詳細]

  • 12工總:大灣區發展不會削弱港優勢工總:大灣區發展不會削弱港優勢

    ■工總認為,香港應繼續帶頭並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圖中為工總主席郭振華。  記者莊程敏   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早前公佈,工業總會昨就《綱要》提出[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