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至樂樓捨得捐獻

更新時間:2018-10-10 09:59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685591

至樂樓捨得捐獻

圖:今年7月19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致送感謝狀予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由至樂樓董事局主席何世柱代表接受感謝狀\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對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在何世柱的會議室中,高掛着父親何耀光的墨寶:「勤儉興家之本,賭博破產之源,德業昭於忠誠,禍患隨於詭詐。」這廿四字箴言有如何氏家訓,滲入後代的骨血中用以自省,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年7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於禮賓府舉行「至樂樓藏中國書畫捐贈儀式」,接受了近年來獲贈最大批的私人珍藏,包括355件中國繪畫和書法作品,橫跨宋代至二十世紀,以明末清初時期的書畫最為豐富,涵蓋各個流派,反映不同時代和地區的藝術特色。

這批來自已故鑒藏家何耀光成立的「至樂樓」(Chih Lo Lou)藏品,牽起城中熱話,然而這些藏品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當中的收集及收藏過程極為艱辛,見證了何家三代人的發展歷程。何耀光長子何世柱、八子何世傑近日接受訪問,細談捐贈背後的故事。

為善至樂

何耀光的私人書齋「至樂樓」是香港三大中國書畫私人收藏之一,以「至樂樓」命名,除了表達鑒賞古蹟所帶來的無窮樂趣,亦寄予「為善至樂」之意。何耀光育有五子五女,有的從商,有的成為專業人士,長子何世柱現任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們十兄妹自小在古書畫堆中長大,跟隨父親賞畫、打理書畫,家中不時有文人雅士造訪,耳濡目染之下,大都愛好中國書畫。大哥何世柱十幾歲便隨父親四處收購書畫,多年來閱古畫無數,練就一眼便能辨識書畫真偽的工夫,他笑說:「一看就知真偽」,全憑「看得多」。而八弟何世傑更是迷上習書繪畫。

何耀光原係廣州人士,幼年父母雙亡,出生貧寒。經歷了坎坷童年、與兄姊相依為命的他,1921年由兄長接來香港,1925年因省港大罷工的緣故回到廣州,兩年後再度回港投身建築工程事業,於1938年創辦「福利建築公司」,更在當時便與香港文化界建立聯繫。何世柱表示,父親的建築公司曾在香港淪陷期間被迫停業,抗戰勝利後復業,至1950年生意已復穩固。「至樂樓」也是在1952至1978年這二十餘年間,努力建立自己的庋藏。其父親當年這麼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忍中國文化瑰寶被外國人趁機入手外流,二是出於個人對中國書畫的興趣,「父親早在1940年代初開始嗜好收藏,1950至60年代起意購藏。另一方面,當時國內政局動盪,大量書畫和文物珍品南下香港,外國畫商和收藏家紛紛搶購。他不忍文物飄零,抱着一份摯誠愛國的心,遂開始收購中國書畫,以期保存國粹。」

何耀光在1981年的《至樂樓書畫錄—宋元明清之都》序文中,也述及收藏書畫的初衷:「慨自抗戰勝利以還,宇內未艾紛亂,歷代名蹟隨士夫播遷而流落海隅……余深悼乎古物之流散不復為吾國有也。用是竭其綿力,稍盡保存國粹之責……」寥寥數言亦反映了當年中國內地書畫收藏經香港集散的實況。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何家並不是十分富庶,但何氏仍然「多購一件是一件」,堅持搶救文物。彼時購入書畫的單價從幾千到二、三萬不等,相當於今時一個或半個住宅單位的價格。遇到囊中羞澀的情況,何耀光還曾向銀行借錢購買,而有時拿不定主意時,也會請子女幫忙參考。

品格為先

身為本港三大收藏中國書畫的私人書齋,有別於「虛白齋」和「北山堂」,何耀光對收藏書畫有其獨到心得和獨特要求,先決條件是「先人品而後藝事」—除了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他更強調藝術家的個人品德修養。何世傑補充道:「父親認為古代忠義仁孝之士的畫作,都散發一股剛正之氣,透過欣賞他們的作品,可追慕其人品,從而正人心;相反,若非忠義有道之士,縱使他們的作品技藝高超,父親也不考慮納入收藏之列。」

「先人品而後藝事」,何耀光相信透過觀賞這些古代先賢手蹟,可追慕前人高尚的品格,達至「成教化,助人倫」的目的。他最喜歡、納藏最多的就是明末清初時期「明遺民書畫」,「父親對明代遺民特別敬重,他曾有言『余性愛蒐蓄書畫,但於取捨必以人品為第一義,苟其人節虧品惡,其書畫縱精妙絕倫,亦弗取也。』」何世傑稱,此番偏執亦是其父嚴於律己、愛國愛家的側面反映。

至樂樓藏明清畫家之才藝都是多方面的,而且幾乎無一不是詩人,如「明四家」的文徵明和唐寅、被稱為「浙派殿軍」的山水畫家藍瑛、清初「四王」的王時敏和王翬,以及清中期極具個性的「揚州八怪」如華嵒及金農等文人。「遺民」因為是有所遺於世,故特別有所造於藝術。尤其山水畫是畫人心靈中的天地境界在筆墨上的反映。晚明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時代,亦是一個文學和書畫藝術最有卓越造詣的時代—在淡雅的水墨間,難以想像這些作品是創作在一個動亂又痛苦的年代。明代「遺民」最大的特點是「士」的氣節,他們反對異族統治,亡國之痛使他們完全捨棄政事、不侔於人,而是把精神寄託於繪畫、於筆墨、於山水,來發泄他們胸中抑塞磊落的氣節。晚明的士氣,似是有生命般,作品中透出炙熱的情感,何耀光對此感同身受,因而對明末清初的畫作情有獨鍾。在香港日據時期,何耀光寧願捱窮捱餓,也選擇關門大吉不做日本人的生意,這與「遺民」的狀態不謀而合。藏品本身固然表現出畫家傲世清高的情懷,更難能可貴的是收藏者同樣展現出清高不凡、弘揚大氣的無私精神。

何耀光在歷年搜求書畫的過程中,廣泛結交書畫家、收藏家,至樂樓藏品中有些是來自他的友儕,包括張大千、陳仁濤,廣東人士如香翰屏、李研山、黃般若等。1966年,何耀光慶祝其六十大壽,一眾書畫好友紛紛為其賀壽,張大千專程為何氏創作《賀壽山水》,風格採取其晚年之潑彩法而成,此作亦反映何氏與張大千之間的交誼。從至樂樓所藏的這批二十世紀書畫作品中,可了解到何耀光的交遊及藝事行誼,亦側面反映了廣東及香港書畫的發展及收藏歷史。

善愛並舉

「善」的接力棒,在何家代代相傳。何世柱的會議室中,高掛着父親何耀光五十年前的墨寶:「勤儉興家之本,賭博破產之源,德業昭於忠誠,禍患隨於詭詐。」這廿四字箴言有如何氏家訓,滲入後代的骨血中用以自省,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何世傑憶述,父親邁入九十高齡後,視力逐漸下降,減少了對書畫的打理,每年兄弟姊妹會自發地在乾爽的秋天來臨之時,輪流前往大宅「曬畫」,檢查畫作情況,讓作品通風透氣;而平日裏,這些畫作則是恆溫恆濕保存。何老生前便有「將這些畫作給更多的人欣賞」的意願,「家父向來最喜『為善至樂』,我們也認為這些藏品應與大眾共同欣賞、分享。」2006年何耀光仙逝後,一眾子女齊心協力,分別將作品贈與香港特區政府以及香港多所大專院校。並與上述機構合作將藏品整理展出,出版相關精裝畫冊。2011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呈獻的「十七世紀中國的藝術革命:至樂樓藏明遺民書畫選」展覽,創下了高達200萬參觀人次的歷史性記錄,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協作展覽。至樂樓與大都會博物館的這次合作,向世界展示了本港收藏家的遠大目光,以及中國書畫藝術的豐富層次。

倘若現時瀏覽至樂樓的網站,會發現主頁面有這樣一段話:「在悠悠的中國書畫歷史中,我們有幸保有了當中的幾許山水淡泊、雅竹清花、鳥鳴魚樂、墨字詩情、人物風流……能保有,復能分享,此乃人生至樂也!」

至樂樓所藏珍品,皆為何家父親一生所收集而得,後人又在思考,如何才能使這些珍品能夠長久完整地保存,使世人能盡享中華藝術之瑰寶。何世柱表示,選擇在這個時機捐贈這一批珍貴文物,是因為留意到香港特區政府逐漸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推廣,而他也已邁入耄耋之年,想要把握機會出一分力:「書畫是先父遺物,載有豐富的感情,不能像公司投資的物業般出售。父親希望這批珍品能一同保存,故家族決定全數捐出,而非由子女分配,以免日後流入不同的收藏家手中。我們亦想延續父親的初衷,藉向公眾永久展出的機會,推動大眾認識歷史,提高民族認同。」香港藝術館在2019年年底重開後,這批藏品將於專設的「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展覽廳內長期展出,並由專責館長與團隊舉行展覽、推行研究和教育工作,屆時藝術愛好者將可近距離欣賞這批中國書畫傑作。

藏品全數無償捐出,下一步有什麼打算呢?何家兄弟哈哈大笑起來,「公司還有好多事要處理的,不過我十分享受現在的生活,父親在世時,每個星期有兩到三天家族成員會坐在一起喝喝茶、吃餐飯;父親去世後,這個習慣保留了下來,我們也常聚在一起,共敘手足之情。」

【華發網根據大公報採編】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福建茶鄉——寧德 ▪ 茶香世界

    在外國人的眼中,茶就是中國的代名詞之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曾為中國帶來過巨大的經濟財富,它使中國走向世界。同樣的,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卻改變不了中國人對茶特有的情愫。 茶香氤氳的生活是那樣的有滋有味、富有情趣。難怪,有人說,品茶[詳細]

  • 2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寶雞鳳翔區的陜西西鳳集團參訪,感受名酒品質和尊貴品味,現場體驗西鳳酒169[詳細]

  • 3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法門寺: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是中國古代四大[詳細]

  • 4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周公廟:千年禮樂傳承的中華圣地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5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寶雞市周公廟風景名勝區,它位于陜西省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的鳳凰山南麓(鳳凰山為[詳細]

  • 5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坤家茶丨你是誰的茶,在等哪杯水?

    坤家女主說: 茶如人生,我如茶;做一款心無旁騖、簡單,純然的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在自己的內心修籬種菊,心中所愛便愈發清晰。 一葉浮沉,坤家時光中的故事都化作了詩篇,流年中的心事都鋪成了畫卷。朝朝暮暮,但求有[詳細]

  • 6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海外華文媒體寶雞行 |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 天下第一墓之謎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2月14日,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埃及、德國、菲律賓、新西蘭、尼日利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華文媒體走進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詳細]

  • 7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追夢中華·美好安徽 | 海外華文媒體采訪團走進銅陵博物館,領略銅文化風采

    【加拿大華發網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2023年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僑聯指導,安徽省委宣傳部支持,安徽省僑聯主辦,黃山市僑聯、宣城市僑聯、銅陵市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美好安徽”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團活動,來自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西班牙、尼日利[詳細]

  • 8傳奇茶室重生傳奇茶室重生

    數年前牛頭角下邨清拆,一度成為全城熱話,大家爭相拍照留念,於1965年開業的興記,也成為朝聖地,最近這老[詳細]

  • 9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學沖茶不足兩年 滬姑娘奪「金茶王」

    ■21歲上海姑娘薛美寧勝出成為女茶王。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港式奶茶」是香港餐飲文化標誌之一,更於2014年成為聯合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香港咖啡紅茶協會舉辦的「國際金茶王大賽2017」,昨日雲集全球六個[詳細]

  • 10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海外華文媒體暨涉僑央媒走進黃山程大位故居和珠算博物館

    【華發網香港繁體版 朱梅仙報道】以“追夢中華·美好安徽”為主題的2023海外華文媒體安徽采訪活動于11月22日在黃山正式啓動。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黃山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張亞強 及12家海外華文媒體、5家涉僑中央媒體記者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起[詳細]

  • 11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張天福:茶界泰斗,精神永存

    去年六月四日,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在福州仙逝,享年一百零八歲。茶界的一顆巨星隕落,茶業界的同仁悲痛萬分。張天福老先生是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的榮譽顧問,在張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回想他對本會的支持,我們不禁思緒連篇,感慨萬千。 [詳細]

  • 12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男人、女人養生茶不一樣

    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養生茶也有涼性、溫性之分。其實身體素質的特徵很複雜,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平和、氣虛、濕熱、陰虛、陽虛、痰濕、氣鬱、血瘀、特稟。秋季是一個養生的好時機,秋季要多喝一些養生茶[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海外華文媒體西鳳行 | 西鳳酒回到古代叫什么?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