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大灣區 > 產業技術 >

香港年輕人應該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更新時間:2017-07-23 15:50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814530

香港年輕人應該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結束了一天的會議,姚祖輝取下領帶、解開領扣,在略顯嚴肅的西裝外搭上一條藏藍色圍巾,身高1.9米的他在代表間顯得尤為“年輕”。

細看姚祖輝簡曆,其擁有過的身份——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香港青年聯會主席等諸多頭銜中都有“青年”二字。

“20年前,因為不懂國情、不懂溝通,我走了很多冤枉路。”他說,現在想為香港下一代做點事,希望能以自身經曆幫助年輕人北上發展,少走彎路。由姚祖輝創辦已10年的“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每年都會安排香港大學、嶺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多所香港高校學生到上海大企業實習2至3個月的時間。

姚祖輝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必須承認,香港年輕人有一種經濟發達地區慣有的優越感。香港社會失業率較低、畢業生工作選擇較多,一些年輕人偏好安定的生活而不願嘗試新事物、不願接受失敗。

“讓他們放眼內地市場,不僅是要讓他們更早地看到內地的發展,更是讓他們在更大市場、更多競爭中學會失敗、多一點失敗。”姚祖輝說,成功人士很少提及自己的失敗,但他們一定是從無數次失敗中汲取到經驗,激發“鬥心”。

如何啟發香港學生來到內地?他建議,內地可在課本教材、醫保覆蓋、就業手續辦理上出台更多對接政策,方便港青更快融入內地社會;更重要的是,香港青年應“走出自我枷鎖”。

針對後者,《百煉成鋼》這本港青北上的“工具書”指出,把握內地互聯網創業潮和“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二者不僅將引領香港青年與內地融合,更能帶領他們“乘著國家的大船出海”。

姚祖輝說,內地大城市龐大的中產群體已成為網絡消費的中流砥柱,香港青年人“腦子活”,如果能抓住這個群體可盡速搭上內地互聯網發展快車;“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將使人民幣的結算比例越來越高,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熟悉金融領域的港青將有用武之地。

“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團‘火’。”采訪最後,姚祖輝補充說:“我希望這些機會能激發香港新生代的小宇宙,大開眼界、解除偏見,進入另一個層次。”

香港浸會大學學者邵家臻在《時代廢青》一書中說,最初“廢青”意指自甘墮落的失敗者,人人得而誅之。後來得到高登(香港知名網絡社區)用戶的認同,擴大成自嘲、調侃或是攻擊他人的詞彙。

“占中”時,有年長者把參與“占中”的青年稱為“廢青”,結果這激起更多年輕人自詡為廢青。前電台DJ陳強在專欄寫《廢青主義》,將 “廢青”

定義為“比較反叛,反權貴,反精英,又向往自由民主的族群”。還有人在臉書上喊出口號——“全世界放棄自己的廢青,聯合起來!”在邵家臻看來,這是一種文化反擊。

所謂“下流青年”,是指香港青年面臨“向下流動”趨勢,“占中”爆發後,相當多人將社會矛盾歸因於“青年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

根據香港學者趙永佳和葉仲茵的調查,2001年至2010年,香港青年從事中產職業的百分比下降,其教育程度的提升未能為他們在勞動市場上帶來更大的優勢,青年人的收入劣勢在這十年間有所惡化。再加上香港房價的不斷上漲,青年的處境可想而知。內地這些年發展飛速,內地遊客蜂擁到香港買房、購物,令香港人的優越感崩塌,香港青年更覺得有危機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認為,這些“港獨”分子代表了香港在社會分化的矛盾中找不到希望的一批人,他們只是香港年輕人中的少數,不能誇大為普遍的青年現象。同時,作為“一國兩制”發展中的新現象,這股勢力具有激進性和破壞性,也不能忽視。

田飛龍認為,沉默的青年和“港獨”青年之間分享了同樣的困境,只不過選擇的行為和表達方式不同,二者之間是彈性的。如果政府、社會、教育不能提供疏解的途徑,加以有效地引導,“沉默的大多數”就會不斷有人剝離出來加入抗議的行動。反過來,如果通過一部分優化措施,把這部分沉默的青年吸收穩定下來,“港獨”就會失去“吸引力”。

有關增進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認同,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此前提出過一個辦法——在香港青年18歲時,免費發給他們一個回鄉證,證明他們的中國人身份,甚至港府可以免費送他們一張往返廣州和香港的火車票,讓他們有一個途徑去接觸祖國。

香港老師普遍對國家存在認識上有偏見,這有曆史原因。以前港英政府一直妖魔化中國,讓很多港人對國家的認識停留在1949年-1978年那段曆史,困在那裏,不願看現在,更不願看未來。不僅是老師,社工、傳媒、宗教等領域,都或多或少存在這個問題。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龍子明建議,應該讓香港的老師們也去內地看看,學習、參觀,放下內心的曆史成見。

至於香港青年的發展,確實受制於香港相對比較單一的產業,除了金融,就是旅遊、地產,其他沒有什么。所以香港年輕人應該把握“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通過參與國家發展來實現自身價值。

“我是比較擔心香港的年輕人。眼界比較小,這是香港年輕人的致命傷。”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日前接受采訪時說,“內地市場大,成本低,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也比我們強。我希望現在的香港人能好好思考,經過了20年,究竟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根據新華社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 為港青覓「伯樂」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 為港青覓「伯樂」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暨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昨舉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成立典禮暨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昨日在港舉行,創會會長、中道集團董事長莊紫祥表示,大灣[詳細]

  • 2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日前在廣東調研期間強調,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央的重視明確了大灣區的發展方向,結合粵港澳優勢,形成一個基於市場分工的更緊密的經濟體系。圖為[詳細]

  • 3王志民: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王志民: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31日於《學習時報》頭版刊出文章談香港創科工作。王志民指出,要深刻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香港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堅守「一國」之本[詳細]

  • 4方玉輝:大灣區經驗與發展對「一帶一路」建設起示範作用方玉輝:大灣區經驗與發展對「一帶一路」建設起示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副教授方玉輝醫生分享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開放發展。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各城市的貿易十分強大,而且區內城際交通發達,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樞鈕及重重要試點,而大灣區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對「一帶一路」建設具[詳細]

  • 5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香港科研團隊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戶,通過香港科研和資本驅動、珠三角打造產業鏈的模式,深度整合大灣區要素資源並形成協同效應,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這已成為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的[詳細]

  • 6台灣學界訪大灣區 讚大陸發展神速台灣學界訪大灣區 讚大陸發展神速

    由香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和中華匯智協進會聯合主辦的台灣學界大灣區考察團近日先後赴香港、澳門、珠海、廣州、深圳,參訪了港珠澳大橋、澳門大學、橫琴新區、暨南大學、黃埔軍校、深圳大學、前海新區等地,參觀了「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詳細]

  • 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於香港作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之於香港作家

    身邊寫作的朋友,最近的話題扯上粵港澳大灣區。 話題焦點香港作品能否進入大灣區,再而是登上網絡,成為內地網絡文學一部分,這是未知之數,卻讓人期待機會來臨。[詳細]

  • 8崔世安冀大灣區與澳門互促發展崔世安冀大灣區與澳門互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實施,立法議員高開賢、宋碧琪關注澳門如何參與其中。行政長官崔世安表示,希望大灣區發展可為澳門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指出三點要做好準備迎接“規劃”出台,包括解放思想,不單走進灣區,灣區都會走進澳門;加強認識灣區[詳細]

  • 9香港藝術產業可與大灣區共利香港藝術產業可與大灣區共利

    日前看了一個大灣區書畫展覽,近百幅參展作品來自十一個地方的四十位藝術家,內容涵蓋書法、國畫,以至西藏唐卡。參展者工作或居住在順德、佛山、中山、南海、澳門、江門、新會等地,甚有「大灣區」的代表性,因而引起我觀看的興趣。[詳細]

  • 10林鄭:大灣區為香港經濟產業注入新動能林鄭:大灣區為香港經濟產業注入新動能

    【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李湃豐報道:由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的「中總世界華商高峰論壇暨『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機遇」2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詞時表示,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詳細]

  • 11澳人代視察“渝新歐”通道取經:借鑒“一次報關”經驗融入大灣區發展 澳人代視察“渝新歐”通道取經:借鑒“一次報關”經驗融入大灣區發展

    “渝新歐”通道自一一年開行,由重慶集裝箱站出發至德國杜伊斯堡,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線放行,班列運行全程監控。有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推動澳門與葡語系國家合作,要思考進一步打通經貿往來,在未來創設更好的貨物運輸網絡。同時在融入粵港澳大灣[詳細]

  • 12工總:大灣區發展不會削弱港優勢工總:大灣區發展不會削弱港優勢

    ■工總認為,香港應繼續帶頭並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圖中為工總主席郭振華。  記者莊程敏   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早前公佈,工業總會昨就《綱要》提出[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粵學者: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可期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