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一帶一路 > 引進來 >

我們距離“工業4.0”到底還有多遠?

更新時間:2016-09-08 09:15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26372

我們距離“工業4.0”到底還有多遠?

九月中旬的成都,炎熱多雨,距離市中心西北邊22公裏的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生產及研發基地(SEWC),工廠外圍一片寂靜。

即使在車間裏,也只聽得見機器轉動的微弱聲響。幾位工人不時觸摸工作台前的電腦顯示屏,操作工作台上的按鈕。

與此同時,在工人們腳下、地下一層的物料間裏,攜帶條形碼的物料,整齊地趴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它們沿著地下傳輸系統,在四個上下提升裝置的幫助下,升入車間。再經過立體中轉庫等設備,在組裝生產線上被裝配和包裝,最後由物流小車運向倉庫。

這座約450名工人的工廠,生產面積不到標准足球場的一半。每年生產的SIMATIC工業自動化產品超過250萬件,供應中國及全球的汽車、制藥、電力等工業行業及基礎設施建設。在這裏大概每10秒就有一件產品誕生,而一百萬件這樣的產品中,有瑕疵的不到10件。

SEWC是西門子首家數字工廠——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EWA)的姊妹工廠,也是西門子在德國之外建立的首家數字化企業。兩座數字化工廠的背後,是西門子實踐德國政府工業4.0戰略所制定的數字化工廠整體解決方案。

為了應對全球制造業變革浪潮,促進本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德國政府於2013年提出了工業4.0的國家戰略。中國則於2015年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

如果將西門子作為標杆,中國企業顯然差距不小。“與西門子等頂尖的世界工業4.0企業相比,中國制造業特別是中國家電行業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四川長虹企劃部部長劉海中說,“中國制造業有的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既需要謀劃工業4.0,還要彌補基礎不足,盡快淘汰落後、過剩的產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5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它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強國的理想能否實現,中國制造業在“工業4.0”的全球競爭中能否縮小與現有制造強國的差距並最終領先,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而關鍵還在於中國制造業中的千千萬萬個企業。之所以說現有的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就是因為中國的大量制造企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處於產業鏈的不利位置。對它們來說,“工業4.0”是競爭能力提升的契機和條件,但同時也是與其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挑戰和考驗。實際上,由於大量的制造企業技術基礎、管理基礎以及專業人才團隊過於薄弱,“工業4.0”很可能成為阻止其存活的門檻以及使其淘汰的標准和機制。“工業4.0”來了,我們怎么辦?這是許多中國制造業企業關切的重大戰略問題。

我們距離“工業4.0”到底還有多遠?

向“工業4.0”邁進,或實現“工業4.0”,並不是簡單的添置機器人設備,推進數字化、無人化工廠,提升信息系統水平。必須把它和企業的戰略定位、經營模式緊密結合起來,必須使其成為提升長期競爭優勢和企業價值的重要手段。在此,提三條戰略性建議:

第一,通過價值鏈運動方式的轉變驅動生產制造體系逐步向“工業4.0”遞進。

所謂價值鏈運動方式,是指企業從理解顧客需求、進行產品企劃和研究開發,到組織生產供應、實現產品銷售、提供售後服務,整個創造價值過程的形態和循環。工業革命以來,制造企業的價值鏈運動方式出現了三種形態:

一是大規模制造。以福特汽車為典型例證。其特點是:產品同質化、生產規模化;依據“規模經濟”法則降低成本並把競爭優勢定位於“成本領先”。在需求量急劇放大的市場環境下,“大規模制造”迅速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使大量價廉物美的產品走進了普通家庭。

二是規模化定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較以往複雜,細分的需求集合增加,且差異明顯。在此背景下,產品的品類、品種亦會增加,“規模化定制”成為回應市場的基本方式。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定制”是個性化、差異化、扁平化(顧客直接與供應者交往)的,但多種多樣的產品總體上看又是有一定批量規模的,柔性制造、以顧客訂單驅動價值鏈的模式由此生成。典型的例證是豐田汽車和戴爾電腦。

三是個性化定制。即“定制”從一定的“規模”進一步向高度個性化、差異化方向演進。最極端的狀況是:一個顧客即一個主體,每個顧客的需求均有差異;每個顧客極微小的需求量即構成了一個訂單。整個價值鏈的結構和運動方式與“規模”基本無關而與“范圍”(品種和訂單眾多)相關。制造體系必須高度柔性,必須能適應寬闊的品種及訂單范圍,必須能高效率地實現品種切換和敏捷回應。正是到了“個性化定制”階段,“工業4.0”才有了用武之地。沒有“個性化定制”的急迫要求,“工業4.0”不會如此快地出現。因為只有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工廠”才能產生“范圍經濟”:品種眾多但制造成本不增、制造效率不減。這一模式的典型例證有青島的“紅領”服裝以及家具企業“尚品宅配”等。

我們距離“工業4.0”到底還有多遠?

對中國一些制造企業而言,首先需從經營戰略角度知道所處產業和市場是不是具有“范圍經濟”的規律和趨勢(總的來說,大部分市場領域都顯現出“個性化”趨勢,只不過程度不等)。如果確認“是”的話,則從“個性化定制”要求出發,調整、安排價值鏈結構和流程,提升制造體系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開始導入“工業4.0”要素。這樣做,制造體系的升級換代,和顧客價值創造緊密結合起來了,“工業4.0”也就有機地嵌入了企業的經營模式。

第二,通過“位置移動”實現“制造高級化”目標,將“工業4.0”作為支撐和保障。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處於不利的產業和產品“位置”:低的產業鏈位置、低的產品位置和市場位置(也就意味著低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有人據此認為,中國的制造業和日本、德國相比落後50-100年。這固然有些聳人聽聞,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和問題。所謂“位置移動”,是制造業升級成長的一種戰略,系指從產業鏈下端的加工、組裝位置向上遊延伸,進入上遊的零件、部件和材料領域;從技術含量低的加工環節向技術含量高的加工環節滲透;從某一領域的外圍性(周邊性)產品向核心產品遞進;同時,從較低層級的市場空間逐步上移開始面向高價值顧客。例如我國芯片制造基礎差、起點低,只能從技術含量低的封裝行業起步。當經驗、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進入上遊的晶圓加工環節,並逐步上移至芯片開發環節。就芯片產品而言,又可以從外圍的應用芯片入手,逐步延伸至平台型的核心芯片。就某一類芯片而言,則可以從低層級的目標市場轉至高層級的目標市場。

“位置移動”意味著工藝、設備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對“工業4.0”的應用提出了要求。根據“移動”的方向、步驟、路徑和力度,企業可以逐漸提升制造系統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從而使“工業4.0”變成一個有清晰戰略目標牽引的、具有操作性的過程,成為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石。

第三,面對人口結構的壓力及挑戰,將“工業4.0”作為緩解不利局面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中國大量勞動密集型制造類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隨著老齡化加劇、新生代勞動者(“90後”)成為產業工人主體,勞動者接受很低報酬、在惡劣的環境中艱苦工作的局面將逐漸消失,再也不會有50後、60後、70後乃至80後那樣的吃苦耐勞、生活勤儉的勞動者群體了——他們是我國工業化初級階段的英雄。相對於父兄輩,“90後”勞動者群體文化素質較高但自主性更強,吃苦耐勞精神有所不足。在此背景下,制造企業盡可能“少人化”成為必然選擇,這也是許多制造企業導入“工業4.0”的最直接動因。通過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優化生產組織方式,減少人工操作環節,提高運行效率,繼續保持成本優勢,是許多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以上三方面建議,有一個中心思想是:中國制造企業“工業4.0”的導入和發展,必須以戰略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顧客價值為導向,以及以經營為導向。偏離這些目標,搞一些“盆景式”的、“可參觀”的形式主義項目,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於事無補,反而浪費大量資源,錯失寶貴時機。鑒於大部分中國制造企業的現狀,“工業4.0”的推進,將是一項長期、艱難、複雜的任務,不可能“跨越式”發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對於很多制造企業而言,還要先補“工業2.0”、“工業3.0”的課。

中國“工業4.0”推進的主要障礙在於缺少智能自動化裝備的供應商,尤其缺少解決方案(軟件以及其他知識產品)的供應商。中國證券市場上少數幾個機器人企業、“工業4.0”服務企業,股價被炒上天,是這種稀缺性的間接體現。因此,通過對外合作方式,培育一批“工業4.0”硬件、軟件的供給和服務平台,是我國制造業的當務之急。建設品質企業,打通中國制造的最後一公裏,徹底實現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這已成大勢所趨。如果說以前靠勞動力優勢,我們勉強還能混過去,隨著時代變化,如果我們仍不培育“品質精神”,那不僅成不了“制造強國”,連“制造大國”甚至都會被開除!

只有當中國企業在國際國內都成了“品質企業”的代名詞,“made in China”才能獲得新的“殺手鐧”。

第一,品質!

第二,品質!

第三,還是品質!

莫愁前路無知己!中國企業,請向視品質為生命的那些德國和日本企業學習,向華為和任正非學習,向伊利和潘剛學習!

根據新華網、新浪/21世紀經濟、財經內參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台灣青年大陸尋找出路,已是一種大趨勢台灣青年大陸尋找出路,已是一種大趨勢

    一大早,台灣青年劉惠菁便趕到四川省德陽市一家商場,進行無線充電設備的選址考察,趁著“五一”小長假測試下產品的性能。進駐德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不到一個月,劉惠菁的創業團隊便完成了公司人員組建、產品[詳細]

  • 2“孵化器+資本+產業”,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孵化器+資本+產業”,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做項目路演,找合作夥伴,尋天使投資。昨天,廈門創新創業園芝麻開門創客彙迎來一批從美國矽穀來的“海歸”。這是由中國首家到美國矽穀投資置業建立的高科技園區——瀚海矽穀科技園舉辦的“瀚海矽穀項目中國行”廈門[詳細]

  • 3無人便利店再次成為夏日的“熱風”無人便利店再次成為夏日的“熱風”

    作為零售行業最具朝氣的業態,便利店一直是這兩年低迷的傳統零售環境下熱議的話題和資本追逐的目標。而“無人便利店”概念不同於往常,阿裏巴巴、宗慶後、創新工場……傳統零售企業、電商巨頭、資本和創業者的介入讓[詳細]

  • 4自貿試驗區大膽嘗試,開放紅利越來越大自貿試驗區大膽嘗試,開放紅利越來越大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複制推廣工作的通知》,對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范圍內的複制推廣工作進行部署,更好地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持續釋放改革開放紅利。 [詳細]

  • 5只有順應趨勢的互聯網產品才能成長只有順應趨勢的互聯網產品才能成長

    曾有人認為,作為Twitter的模仿者,微博也會像Twitter一樣遭遇失敗。但事實證明,微博已經迎來“第二春”,也成為各大廣告主青睞的對象。相比之下,Twitter卻使勁渾身解數也依然無法討好廣告主,甚至淪落到“賣身”也[詳細]

  • 6強化行業信用體系,規范網約車行業健康發展強化行業信用體系,規范網約車行業健康發展

    近期,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一方面,美團、攜程、高德等各類市場主體紛紛進入,市場呈現蓬勃發展景象;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過度補貼競爭、非法營運等市場亂象,特別是乘客安全事件引發了關於網約車安全問題的廣泛討論。 [詳細]

  • 7未來三到五年皮革時尚產業的規模還會擴大,但結構會發生巨變未來三到五年皮革時尚產業的規模還會擴大,但結構會發生巨變

     海寧艾瑪皮革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傑從2012年開始創建自己的公司,幾年運作下來,他發現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款式越來越多、單款產量越來越低。 “去年公司開發了不下1000個款式,產量最多的一個款式也沒超過2000[詳細]

  • 8我國的高爾夫運動已經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的高爾夫運動已經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備受高爾夫愛好者和行業精英期待的中國高博會首次登陸上海,作為高博會唯一的金融服務機構,利得金融服務集團也隆重登場,為全國的高爾夫愛好者開啟一年一度高爾夫運動嘉年華。近些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了一大[詳細]

  • 9“趕上了好時代,趕上了黨的好政策”“趕上了好時代,趕上了黨的好政策”

    5月11日上午,中國青年創客·融資機構交流會在成都市郫都區菁蓉鎮舉行。作為2017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重大活動之一,本次會議邀請了知名投融資機構、創業企業等相關負責人參會,並開展主題分享、項目路演等活動,搭[詳細]

  • 10共用單車格局形成倒閉潮和併購潮開始出現共用單車格局形成倒閉潮和併購潮開始出現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認知水平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與突破,智能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等)也不斷推陳出新,移動互聯網各類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各種創新理念、產品與服務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結合越[詳細]

  • 11科技源於夢想,孩子是科技發展的未來科技源於夢想,孩子是科技發展的未來

    由於近兩年國家對教育行業的高度重視、雲計算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我國的創客教育市場正處於異常火熱的狀態,但實際操作中,相較於歐美的成熟,日韓的領先,國內創客教育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師能力、教學設備等方[詳細]

  • 12“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納入監管、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納入監管、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官網發文稱,要堅持金融是特許經營行業,不得無證經營或超范圍經營。這是數月之內,周小川再次公開談及金融機構的牌照問題。此外,他還在文章中直指有些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孵化器+資本+產業”,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孵化器+資本+產業”,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返回首頁